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教研究中心于刚过去的十二月八至九日假校园举办国际会议,探讨两岸四地的公民社会与基督宗教课题。多位学者强调社会应重视结社自由,让宗教团体去贡献社会。
多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者及教牧参与该会议,探讨中国内地、台湾、澳门及香港的公民社会与基督徒团体发展,其中十二月八日会期探讨基督徒在中国内地的公民参与,有与会学者指内地的打压扭曲了教会团体的面貌与贡献。
讲者之一、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政治科学系系主任赖特教授(T. Wright)指出,内地基督徒的公民美德受到社会政策抑压;因为内地政府视基督徒群体为社会威胁,强调基督徒须守法配合国策,多于主动贡献社会。
赖特提到天主教及基督教团体于改革开放后以公民团体身份从事慈善工作,关怀弱势社群及提倡环保,不过,近年当局的遏制却为这些工作增添变数,因教会团体被政策扭曲信仰时或会有所反弹;纵然如此,他们只是希望维护信仰根本,在强拆教堂等打压事件后亦无意挑战政权。
对于内地加强限制教会团体与境外机构的联繫,赖特向本报指这举措进一步打压内地公民社会,也令教会团体对社会更灰心。
至于香港情况,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研究员阮美贤博士的论文探讨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的公民社会贡献,她表示该会实践社会训导的工作能帮助弱势群体如少数族裔等去充权。
浸大学者陈慎庆:公民社会凝聚共识
筹办这次会议的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陈慎庆教授十二月八日对本报说,公民社会的结社方式能凝聚教会等民间力量去回应时局并贡献社会;而在中国内地收紧控制、香港亦开始有相关忧虑之际,众人当正视公民社会面对的困难。
「当社会环境严峻,人民受打压,就更不应单打独斗,应透过团体去表达改变的唿声。」陈慎庆谈到香港处境时指出,雨伞运动后,参与者各自为政,有「本土」人士更不反对用暴力,这凸显出公民社会的团结本质和商讨方式更形重要,「个人主义的政治文化更难追求民主,但公民社会可让人团结讨论,若有共识便可一起实践」。
陈慎庆在上述会议发表论文探讨雨伞运动,他指基督徒团体的角色与公民社会很接近,例如天主教会亦曾向市民发表与政府对话的唿吁。
与会的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讲师谭翼辉博士,早前与陈慎庆及另外两位学者研究香港、上海、台北及澳门四地天主教会的社会影响。相比各地发展,天主教徒谭翼辉对本报说,香港的公民社会发展相对成熟,但他表示新闻自由受威胁无疑会影响公民社会空间,故期望民间自由能得以继续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