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香港的天主教、基督教及正教信徒以一份联合呼吁文、中文及英文的合一聚会,以及为教会领袖而设的联合圣餐崇拜暨早餐团契的活动,度过了一月十八至廿五日以「复和: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五14-20)」为主题的基督徒合一祈祷周。
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督教徒袁月兴虽然常阅读天主教的《公教报》和基督教的《时代论坛》的两教新闻,但对合一周的活动,直言感到「很枯燥」。
她疑惑,这些活动形式「是否还适合廿一世纪『雨伞运动』后的香港?」合一运动没有与时俱进,她认为值得教会、信徒反思。
袁月兴说,领袖们出席活动就称为合一?这对不是领袖的年青信徒来说,合一像与他们无关。
她指出,现在的年青人与以前不同,他们有些很关心社会,在政治上也很积极活跃,希望知道教会的看法,所以若想整个合一运动可以进步,应接受时代已经不同了。
教会领袖与信众尤其是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与袁氏有类似看法的信众,大有人在。
天主教徒刘耀琮虽然从神父的主日讲道中得悉今年合一周的时间,但没有参加其中的活动。他对天亚社说:「不察觉有甚么活动,而且也不太感兴趣。」
他在大学参与天主教同学会时,曾拜访校内的基督徒团契,对方也曾派人参加天主教的礼仪,对合一活动的参与也仅此而已。
这位二十来岁的青年表示,现在在堂区的环境里,基督徒合一的气氛并不浓厚,「也不太清楚当中的精神,感觉合一好像没有甚么作用」。
袁月兴认为,问题出于缺乏对合一的更深层次理解,「包括对环境的理解:自己是创造的一部份、自己与香港社会等,特别香港社会正面对很大的挑战」。
她说,即使香港社会的生活、环境,「好像完全与教会无关,人的挣扎不是教会的挣扎,只停留在形式化的活动,这是很可惜的」。
政治化桎梏了合一?
其中一个影响合一运动的因素可是回避讨论政治。袁月兴指出,「现在的情况好像跟中国有关的都归纳为政治,而教会又很怕讨论,很多宗教领袖、信徒都不愿去触碰」,但这又是避不了的事,因为香港已回归了。
这使得教会即使关注民生,其声明都显得「高大空」和官腔。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助理执行干事尹凯荣则不完全认同。他指出香港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和基督徒学会等团体,就著社会议题一直有合作。
他以或称雨伞运动的占中运动为例,发起人、核心成员和义工,有一半以上是基督徒。大家起初未必知道各人的教徒身份,也不会特别标榜,但在分享宗教活动或祈祷文的互动中,慢慢知道对方是教徒,这种层次也是合一见证。
不过,尹凯荣承认合一运动在七十年代较为活跃,到了八、九十年代,信徒有很多其他事去关心,如回归等问题,使得运动有点停滞不前,直到这几年再开始有新气象。
他举例说,这两年有一个神学对谈小组,天主教、正教和不同基督教宗派也有神学同工出席;去年共同出了合一祷文;今年也出了尼西亚信经新译文,虽然未有马上采用,但大家认为可在各自教会商讨,日后是否一起采用。
他续说,另外在八十年代有合一圣经,华人教会(天基)合作翻译。当时由于资金等问题,翻译了《新约》后就暂停了,最近有委员重提可否进行下去。
尹凯荣指出,过去运动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新旧交替非常缓慢,来来去去是那些面孔,所以给人停滞的感觉。但正教会这十几年积极参与,而天基两教也为宗教改革五百周年张罗,都带来了契机。
教会领袖友谊带来合作
香港教区基督徒合一委员会外务秘书龚圣美认为,运动好像较为官方和刻意邀请领袖参与,做法可以接受。
龚圣美解释,其实「领袖们是可以拒绝的,他们的参与是表示支持,并巩固了彼此的友谊。因为之后委员会和信义宗或其他团体,那度门已经通了,就是靠这份关系」。
天主教香港教区、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和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于二零一四年签署协议,互认有关「因信成义联合声明」的合一中文译本。
龚圣美指出,因信称义声明的联合中文译本是本地合一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这位普世博爱运动的核心成员对天亚社说,合一运动最重要是那些教派和教会领袖、同工如何把讯息主动性传给信众。但她不讳言,有很多神父、修女也没有参加,「可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龚圣美说,合一是漫长的路,因为在主内再合而为一是有很多方面的,「最基本是要打破分隔了大家的围墙」。她又说,在这世代之中,那么多争夺,如果基督宗教继续强硬,那世间的争执,没有一个榜样去参考。故此,大家应放下以往的分歧,用新眼光去看待对方。
【完】天亚社英文新闻:
Road to unity is long for Hong Kong Christia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