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区于七月二十八日的《公教报》刊登了题为“具诚意的交谈,有承担的行动”的有关普选及公民抗命的紧急呼吁。
教区肯定历任教宗及教会社会训导均大力支持、维护的民主价值,指出公民抗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有效工具,能让持不同意见且缺乏交谈的双方集中注意力于议题上。
政见各不同,论政时难免出现主观的、对抗的争辩。最常见到的是,某一方所认同的意见对方偏持反对,紧张的争论便立即出现,这时,正正需要对话的空间。
交谈对话的原意不是为了对抗和争议,是为了了解对方的立场,让彼此好好聆听相反的意见,在不加诸批评下,尝试了解不同看法背后的原因。也许这并不是惟一解决分歧的方法,但它确能加深彼此了解,让双方洞悉分歧见解的根源起因。
交谈的大前题是需要双方怀着诚意、要彼此尊重。
很少人善于交谈,这导致人们在很多问题上,包括政治、宗教、种族根源及国家利益等等,于讨论过程中常常出现紧张状态。再者,我们的社会也很少教导年轻人对话的艺术。学校大多数教导他们的,是如何表达个人的看法,并辅以学术知识及逻辑方法,充实他们阐释意见的信心,装备他们能彻底的表达己见。无容置疑,这是必须的技巧,惟从解决个人及公众冲突方面却未见好处。如此教导,只会让聆听的目的集中于如何反驳并争论相反意见,而不是透过聆听去理解别人的忧虑、成见或渴求。
交谈不同于辩论,它讲求精确聆听技巧的同时,亦需要我们对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予以尊重。对话亦带来不同于辩论或争议的后果,纵使透过交谈,问题可能仍未能解决,但对话并不是纯粹对抗,而是可揭示出更多幕后动机,让双方看清争议背后的原因。
香港教区的呼吁文指出,不聆听、抹掉甚至贬低公民的声音意见,是促使公民发动“占领中环”行动的原因。只有透过细心及尊重的聆听,交谈才能达到对话的最高层次。当一个政府如一幅石墙般,对于人民的反对声音只给予重覆且没有诚意的回应,尽管人们的立论理据如何有力,这也绝不算是尊重的聆听或回应,不是具诚意的交谈。
也许,我们要在教育早期的阶段,教导学生着重诚意交谈的技巧,以便有助于以后展开政治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