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素以世界城市自居,是一个不同种族共冶一炉的国际商业社会。尽管如此,香港却一直未能了解到年青的少数族裔必须能说广东话,才能在社会阶梯上有所晋升。
这显示昔日的英国殖民政府以至现今的特区政府,都无意愿使香港成为一个真正多元文化的城市。
隔离教育以及缺乏共同语言,已经导致不同文化的社群各自发展,而非多个文化融合为一个社会。
今年三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批评香港没有在官立学校开设以广东话为第二语言的课程。
委员会表示,来自非华语家庭的学生被迫以母语方式学习广东话,并不恰当。
扶贫委员会成员余志稳于七月十四日向电视台表示,熟谙广东话在社会阶梯上有所晋升是必要的因素。没有这语言能力,要打破贫穷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余志稳呼吁为非华语学生在主流学校开办合适课程,让他们可以在广东话环境中学习。
《南华早报》于七月十日引述教育局副局长杨润雄表示:“我们希望向非华语学生的家长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学校,以及提高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成效。”
教育局高级教育主任陈萧淑芬于七月十一日在菲律宾总领事馆的一个讲座上表示,教育局正研究这些议题;而且自二OO六年开始,教育局已着手协助非华语学生入读主流学校。不过,她承认进度缓慢,因为培养专业人才发展合适课程,需要不少时间。
她说,虽然课程迄今仍受到不少限制并有不妥善的地方,但所取得的有限度成功,足以证明课程是可行的,亦加强教育局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决心。
另方面,陈萧淑芬承认教授非华语学生广东话,困难重重,因此教育局有必要加强支援措施,提升非华语学生学习广东话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她并承认课程本质上偏向学术,当局在促进学习过程方面做得不够,未能协助少数族裔学生融入主流学校,从而推动互相接纳和文化了解。
这确实是一条漫长的路。一些在多元文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例如美国、澳洲和加拿大等地,依然面对困难。不过,参考电视纪录片比对今昔,自五、六十年前多元文化政策存在以来,今天人们在这方面的态度显然大大的进步了。
尽管其他因素不可或缺,但是共同语言和共同教育体验却是两个绝对必要的因素。教育局所表现出的决心,能引证政府要推动这工作的意愿。
若然在主流学校开展的语文课程能够有所成效,对于香港从一个包涵许多文化的社会迈向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