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学院六月底一项有关“学生心灵健康”调查的研究显示,本港主流中学生及内地新来港中学生是最不快乐和心灵贫乏的群体,相反南亚裔学生无论对学习生活、居住环境、家庭及朋友方面,都是最满意和快乐的。
问卷中同时显示,侧重学业文化、忽略心灵教育带来的后果,是造成学生心灵贫乏、价值观扭曲、人际关系破损和自我放弃等因素。研究员甚至认为若不正视,中学生的偏差行为及精神问题将会日趋普遍及严重,并建议将心灵教育和生命教育纳入学校为必修的课程。
香港教育制度着重考试文化,忽视心灵教育。这情况除了归咎于教育政策外,家长亦是个中关键。今天,成长中的幼儿于学习之始,父母即培养他们着重成绩、事事求胜的心态,这为孩子并非好事。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在《跨越希望的门槛》一书里谈到青少年牧养时认为:青少年不只是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它同时是上智安排给人的一段时间、一份职守。又说,如果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希望自我肯定、找到爱,在青少年的这时期,这种愿望更强烈。又说,他们中要指导,他们盼望指导就在身边。最后教宗强调,青少年们寻找天主,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最后的答案“为承受永生、我该作什么?”(谷十17)
香港的教育制度短期内不会有改善,如何回应教宗的训导,落实全人教育,将天主教教育理念中的真理、爱和生命的核心价值实践于教育工作中,以抗衡考试文化的制度,是我们的当前急务。
事实上,自二OO五年起,教区每年拨款津贴学校聘请牧民助理;更于O八年,在教区青年牧民委员会内聘请专人开展“支援学校牧民工作计划”,可见教区对落实天主教教育理念的决心,可惜效果不大。纵使牧民工作者怀着抱负投身牧民助理行列,碍于学校行政难以发挥效用,校牧工作仍处于编制上可有可无的位置。
香港的天主教学校当中,中小幼及专科学校共二百六十四间,学生合共十六万五千七百八十一人,确是个不小的数字。纵使目前无法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仍须为下一代的幸福,在学校有限空间内找出方法推行心灵教育。校长会在行政及课程编排上,给生命伦理课一个恰当的、受重视的位置,使之成为变相的必修课吗?甚或因此,学校可能受到家长的批评;或要面对学科成绩下降的挑战,仍会坚持?这谈何容易?
然而,这些代价是值得的,因为能帮助青少年寻找天主,找到生命的意义,那才是终身受用的教导、最大的教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