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无疑是当今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最大不公不义,而且情况非但得不到改善,反而日益恶化。英美自由主义者对此,至今似乎表现得束手无策,无法提出全面的批判理论和解决之道。有批评就认为,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其实只是自由主义逃避真难题的避风港。
本栏在上一期指出:“熟悉美国现状的读者不难发现,图书下架事件几乎是当地‘文化战争’(culture war)的翻版。博弈的两方基本上被划分为“传统/保守派”和“进步/自由派”,前者多是基督教会,后者是崇尚多元价值的自由主义者。”关于美国的“文化战争”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1920年代大量农民移居城市,所形成的城乡文化观念差异而引发;一说是1960年代包含反越战、嬉皮士运动、性解放等美国青年的反主流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
比较符合童书下架事件性质的“文化战争”定义,应当是美国社会学者亨特(James Davison Hunter)1991年出版的《文化战争——界定美国的斗争》一书所形容的,围绕在特定课题如堕胎、枪械管制、政教分离、隐私权、“消闲毒品”合法化、同性恋平权、动物权利保护等等的争议。这些课题不但涉及阶级、种族、宗教、政治,更因为争议的不断白热化,导致美国舆论出现所谓的“红蓝撕裂”,代表保守派的共和党(红色州属)与代表自由派的民主党(蓝色州属),在这些课题上,越来越无法对话妥协。
可以想见,“进口”美国的文化战争,同样可能在本地社会造成类似的意识形态对立。在童书下架之前的另一类似争议,即同性恋平权运动“粉红点”聚会,激发回教和基督教团体号召信徒“穿白”作为反击,已经隐然可以闻到火药味。意识形态的争议往往诉诸情绪多于理性,不易协调取得共识,长此以往,对社会和谐显然弊多于利。当然,信奉自由主义理念者会认为,冲突本来就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反而会乐观其成。
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自由主义者的核心价值。因此,他们非常强调权利意识,主张从维护权利出发,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在在突出了这个特点。由于传统的保守主义派更侧重于义务意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双方在这类“文化”课题上针锋相对,相持不下,也是自然的结果。美国越来越多州属的法院判定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大麻合法化运动方兴未艾,在追求人性解放的自由主义者眼中,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但在保守派看来,则是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的明证。
没有人会反对公平正义的价值,可是这里头又牵涉两个很轻易被忽视的问题。首先,自由主义者容易把公平正义所必须的权利观,上升为绝对价值。任何文化的道德体系均由不同的价值或德目构成,而且经常都必须在具体问题上,就德目之间的矛盾,例如“忠孝难两全”的冲突而相互诘难。这是道德哲学对于终极意义所必须经历的思辨过程。个别德目一旦被赋予绝对值,关于道德两难的有意义的辩论,在取得道德制高点(比如“天赋人权”不容质疑)的一方眼里,就失去了必要性。任何就“绝对价值”的质疑,都会被贬低为落后反动的不道德。这势必也加剧辩论双方的非理性对立。
其次,恐怕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自由主义者所引发的“文化战争”,所关注的课题有特定的倾向性甚至阶级性,反而可能忽视了真正影响社会大多数的公平正义问题。以同性恋平权为例,关注、同情乃至投身其中的,无论个人的性向如何,更多是来自中产阶级或以上的富裕阶层。如果不是采取价值绝对化的取向,这个议题并非毫无正当性。但是,社会的焦点终究是有限的资源,关注议题甲,难免漠视议题乙;而如今社会最大的不公不义,难道仅是同性恋者的权利不够被重视吗?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今年面世的巨著《21世纪的资本论》,之所以在英美社会引发轰动,登上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自由主义者,对公平正义价值想象力的没落。贫富差距,无疑是当今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最大不公不义,而且情况非但得不到改善,反而日益恶化。英美自由主义者对此,至今似乎表现得束手无策,无法提出全面的批判理论和解决之道。有批评就认为,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其实只是自由主义逃避真难题的避风港。
本地的童书下架争议、粉红点与穿白衣的博弈,不正也凸显这个无奈的现象?不是说这些问题并不重要,但从更大的社会公平正义审视,贫富差距扩大,恐怕更需要社会的聚焦关心。许多年长国人退休养老的困难如何解决、终身健保的财务可否持续、最低工资与渐进式工资孰优孰劣等等,怎么保障国民教育能继续促进健康的社会流动,所牵涉的层面之广以及问题切身之深,莫非比同性恋权益的重要性还不如吗?公共舆论近日耗费大力气讨论前者,后者相对遭遇冷落,不也证实了批评者关于自由主义避风港的指责吗?
类似于“文化战争”的意识形态争辩,很难取得谅解,反而容易制造对立。长期纠缠于此,只会治丝益棼,而且一旦争议政治化,还要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美国两党政治陷入瘫痪,国家建设窒碍难行,部分原因正是两党背后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分歧,由于长期的“文化战争”所形成的仇视对手的情绪所致。在本地重打于美国已经被证明是毫无政治营养的“文化战争”,于情于理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