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几乎每年这个时候网上都会涌现一波“抵制潮”,抵制的对象自然是西方的圣诞节:“中国人过什么洋节?典型的崇洋媚外! ”
今年也不例外,亲戚群、朋友圈里老早就开始了预热,但没想的是,这回学校居然成了“抵制重地”。
前两天,网友@Tony的胡茬 在微博上PO出了一张照片,是某高中教学楼的一块LED大屏幕——
看看这疾世愤俗的5句话,除了“缅怀伟人”和“炎黄子孙”,真的全是槽点,不出意外地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严厉抨击——
“忘了祖宗,崇洋媚外,是自我奴化。”
那倒是带着学生过上巳寒食中元冬至祭灶腊八啊?
“忘了文化,蛮语洋文,是自我同化。”
不知道该校的英语老师路过时是什么心情。
“忘了冠服,西装领带,是自我洋化。”
老师,您看过《新闻联播》吗?
……
内啥,2017快过完了,明年1987,再下一年就是1887了吧。
就这样,凭借超前(后)卫(退)的思想引导模式,这个高中“拒绝洋节”的标语在网上流传开了,事情的后续更是让人无语——校领导发现后,要求PO主删除微博并上交检讨书。
△截图via.原博主
一眼辨文盲的网友:2017年1月5日已经过了谢谢!
搞不懂了,既然已经登上LED屏全校播送了,传到网上去怎么就变成了“非正面宣传”、“荒唐的事情”、“不利学校信息”?怕是校领导自己都承认:
把过圣诞节的学生定性为崇洋媚外、自我奴化,是毫无道理可言的。
但说是这么说,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表示,不让学生过圣诞、禁止相关社团活动的学校太多了,而且不止是中小学,一些大学居然也有类似的禁令——
还有的高校看似很讲道理,抬出了“精神侵略”的大帽子,给这次“抵制潮”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名头,称这些洋节都是“软刀子”,会阻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emmmmm……失敬了,原来马克思老爷子也是中国人啊!
想来大家对这个社会都有点认知,全民上网冲浪这几年吧,时代在进步,有的人思想观念却在退步。
本以为这种情况只发生在个别人身上,会随着各领域的进步不断完善,但万万没想到,“思想退步”的人居然那么多,还有隐藏在学校里、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灵魂工程师。
一脸懵逼的学生:穿汉服,被说奇装异服;穿西服,又说是自我洋化,到底要我们怎样哦?
在开头那条微博下,有大学生网友发了一张学院老师分享链接的截图——
“国家出手!”“洋节再见!”这简直是雷霆之势本势啊!
被吓到的小编上微信一查,发现这样的文章真的是多如牛毛,一样的东西从年初发到年尾,内容雷同不说,标题都不带怎么改的——
但点开文章却发现,这里面并没有国家“惩治洋节或过洋节的人”的实锤,通篇都是自媒体人对洋节的追踪溯源,和一些煽动民族情绪的言论。
与之相关的,只能查到一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政府文件——
仔细一看,文件里只有两处提到了外来文化。一是【基本原则】里的“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要求“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
二是【重点任务】里的“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中外交流,而不是盲目排外,也不是抵制外来文化。
可现在倒好,过度解读玩儿得飞起,国外的不让碰,国内的也搞不好,所谓的做宣传工作就只是在新媒体上,喊几个诸如“洋节再见”的口号,敷衍至极。
或许很多根正苗红的党员团员都不太明白,文件里要求的是宣扬传统优秀文化,组织上最多是不倡导和宣传圣诞文化,但总有些人脑袋一热,出于政治投机心理,把“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变成了杜绝和批判。
当然,规范组织纪律无可指摘,但像学校这样理应理解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信仰的场所,居然出现了“拒绝洋节”、“过节=自我奴化”的标语,问题就大了。只能说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对国家政策和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过于偏激了。
对于正常人而言,过不过圣诞节,这都是个人选择,跟学校没有一毛钱关系,然而学校这种强制学生不过节的愚昧劲儿,倒真跟传统文化里的糟粕一脉相承。
△前两年的相关新闻
学校都管不着,其他个体就跟没有立场对别人的行为妄加指点了。
前两年的类似话题里,更多被报道的都是“自觉抵制洋节的学生”,有很多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走上街举牌子、喊口号,当时人们对此的评价是:看似是在保护民族文化,其实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极度不自信。
△拜托,这影楼风的服饰也不是汉服啊
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毫不自信,不仅要自己抵制外来文化,还要撰文、下命令拉着别人一起来“爱国”——尽管这并非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毕竟,站在全球化的大时代里,我们已经很难在脱离“洋”的一切后、仍然舒适地活在这世上。电灯电话,汽车飞机,西装短裤,手机电脑……包括我们平时吃的一些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都是历史上从国外引进的,更别说各种先进的思想文化了。
细究起来,什么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都是所谓的洋节,公历的使用、星期的说法也都是舶来品,难道因为它们来自西方,我们就要完全摈弃吗?再者,对于国内的基督教徒来说,中国宪法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让宗教徒过自己的节日基本属于违法。
如果说撰文、下命令的人深知上面这几点,那就不得不感叹:“爱国主义”真是门绝好的生意啊,没事儿就拎出来吆喝几句,保管赚足大家的眼球。
还记得去年万圣节的时候看过一篇《你还要过这样的鬼节吗?》。
文中引经据典,从基督教万圣节的由来,写到北美拓荒者与印地安土著的恩怨,结论是,你不熟悉的节日、不熟悉的文化,只不过是一场热闹,一场商家制造的消费噱头,你还过它干嘛?
这就纯粹是在文化之间制造隔阂,变相吹鼓中西文化对立了。
其实认真讲,中国人过洋节跟过传统节日差不多,除了少了点情感共鸣,中心主题就是买买买,然后约在一起吃顿好的。要是真问起那些过圣诞节的非教徒,10个里估计有9个说不清节日的由来和涵义。
但上面提到的这篇文章里有一点说得很对,很多节日就是“一场商家制造的消费噱头”,而由此衍生出来的盛大现象甚至有一个专有名词——“圣诞经济”。
一直唱衰的实体经济也需要“洋”节日的开光照拂。
显然,这样的“圣诞蛋糕”也是很适合中国人“食用”的,因为这恰恰是劳动密集型国家的强项。一个经济事实是,除了奢侈品,绝大多数圣诞礼品均来自中国,且全球绝大多数圣诞老人都是中国制造。
@洋葱新闻
说到礼品,网上有着这样的段子:
只要一个节日的庆祝方式是让女生得到礼物,不管是什么节,洋节土节新发明节,就都能够得到确立,并且成为新民俗。像白色情人节这种就不行,弄个今天不化妆节、今天穿旧衣服节,别人根本不会参加。你要是想设立一个今日删空购物车节,估计能被活活打死。(@和菜头)
是了,抛开性别差异不谈,现如今大家的生活节奏快,上班上学的年轻人需要放松,而过洋节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契机。这些缤纷多彩的节日穿插在平淡的日常里,让生活从此有了节奏感。
感受一下街上热闹的氛围,趁着各种打折“薅”商场羊毛,约上几个朋友小酌大食……这些没有文化负担的节日让人们有个理由相聚,也给了人们独处的小确幸。
尽管在“啥事过完节再说“这方面,所有洋节捆在一起也不是春节的对手,但不能否认的是,大家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这些外来节日的气氛还是非常高涨的。
既然如此,有专家建议,我们也可以过洋节,只要不遵从西方的习俗就好了,比如就在圣诞节这天包饺子吃,在圣诞树下磕头迎财神,把圣诞节直接汉化,这也算对抗洋节入侵的一种胜利。
事实上,这类调侃也不失为一种对“精神侵略”言论意义的消解,看上去效果也还不错。
有画“圣诞老关公”的大触—
△过圣诞,最重要的是讲义气
还有在空间朋友圈“行骗”的“帽子精”——
△他们只是想抖个机灵!不是肥猪流
△救救孩子!
显然,在网上开开心心过圣诞的人们并不是“被外来文化侵蚀了”,更不是什么“自我奴化”,只不过希望在贫瘠的日子里多一些节日气氛,多一些寻求快乐的“借口”,有错吗?
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替被强制“拒绝洋节”的学生们讲讲道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企盼社会重视传统节日,这些出发点和目的都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但是任何宣传,都应该以合理的、受众觉得被尊重的方式进行。
堵,永远都是简单粗暴又没啥正面效果的办法,大禹早就诠释过的道理,今人却仍然一错再错。
重拾传统节日和中华文化,更应当注重如何吸引下一代的参与,把选择权留给他们,而不是扛着爱国、尊重传统的大旗去道德绑架。非此即彼的说法向来只会让人反感,而宣传语言的苍白更是印证了宣传者的不自信。
此外,个体不喜欢圣诞节也没关系,但可别再把“崇洋媚外”的政治帽子扣给我们普通人了,谁给你的权利剥夺别人的欢乐啊?你的良心都不会痛吗!
P.S.抵制圣诞节的家伙,请自觉放弃周末休息和公历纪年,回公司加个班呀~
P.P.S.预祝大家平安夜&圣诞快乐~顺便问一下,今年你们的愿望是什么呢?小编先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