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台北讯】台湾临终安宁疗护在权威杂志的“死亡品质指数”报告中,首次挤进前十名,在亚洲排名第一。然而,资深护理人员指这只是台湾“强项的幸运”,卫生福利部没做好监管,情况其实是每况愈下。
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调查了八十个国家与地区的临终安宁疗护情形,继二零一零年后,于十月六日公布二零一五年第二份“死亡品质指数”报告。相较于五年前,台湾这次排名第六,不仅仍维持亚洲之冠,更首度挤进前十名。
然而,台湾安宁疗护的推手赵可式博士对天亚社说:“台湾有在努力推动安宁疗护的单位,都不敢把这个排名拿出来说。”她指出,这项调查的评分指标刚好幸运地都是台湾的强项,其实自第一次调查结果公布后,这五年来“反而是每况愈下!”
从事这方面工作逾卅五年的赵可式语带悲伤地表示,卫生福利部不久前致函到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三大机构──天主教康泰医疗教育基金会、中华民国(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和佛教莲花基金会,指有民众来信投诉家人所受到的安宁服务根本是“二度创伤”,让人大失所望。
该投诉信的标题“安宁病房不安宁”,更让赵可式有感本地服务状况之低落。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护理系教授赵可式自一九九六年从英国回到台湾后,便积极推动安宁疗护,使得政府二零零零年立法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成为亚洲首个完成自然死法案立法的国家,健康保险局开始给付安宁住院和居家服务。
而国民健康署也自二零零五年起,补助医院办理癌症病人“安宁共同照护计划”,借由成立共同照护团队,提供服务给予住在各科的末期癌症病人。
台中荣总缓和疗护病房主任黄晓峰对天亚社说,这样的政策“变相拉了安宁疗护一大把”,因此一零年公布的质量调查,让台湾成为亚洲第一。
但事实上,接下来的五年安宁疗护的病房不增反减,黄晓峰忧心忡忡地说,这堪称台湾安宁疗护的停滞期。
赵可式跟黄晓峰同时指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安宁疗护的良莠不齐,应该要肩负品质监管的卫生福利部只会执行健保给付,让许多声称提供完整安宁疗护服务的单位拿完整的健保补助,却只提供最低品质的服务。
赵氏认为,目前台湾安宁疗护的最大困境,莫过于投身这类服务的医护人员人数递减。她以日本为例,该国政府对提供安宁疗护的医院有着严格规定,医护人员跟病患至少要达到一点五比一的比例,确保每个病患在临终前,受到足够人员悉心照顾。但台湾的制度却造成一个护士同时照顾四位病人,甚至听闻过一个护士要照顾六床末期病人的案例,比例严重失衡,品质自然下降。
黄晓峰强调安宁疗护工作必须依赖团体合作,正常人对死亡的冲击都很大,投身安宁疗护的医护人员更要装备好自己的心理素质,“现在很多安宁病房的医护人员都是单打独斗,没有适当的抒发会很容易让他们放弃”。
他续说,也就是为什么安宁疗护团队都要具备社工师、心理师、宗教师等角色,除了为病患跟家属提供心灵支持,同时也要进行团体内部的辅导。
提到心灵支持,他认为人最好在健康时就找到信仰寄托,“等到生病的时候根本没有体力追寻信仰”,很多时候反而需要靠平日信仰基本的淬炼。
对于一般人常误以为住进安宁病房就是“等死”,天主教耕莘医院安宁疗护护理师朱玫则说,到安宁病房的病患虽无法治愈,但仍可做延长生命与症状控制医疗,以缓解病患的不适。
然而,以耕莘医院的“圣若瑟之家”安宁病房为例,曾有病者比预期多活了八个年头。可惜,安宁病房绝不是安养中心,且只收有症状需要纾解的病患。
护理人员会为病患洗澡、做足部护理等,让患者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恢复日常生活,也助病人完成临终前的愿望。
除了照顾病患,在疗护项目中,家属的哀伤辅导也很重要,耕莘医院会协助他们处理亡者的后事。
“圣若瑟之家”的牧灵部人员徐庆芸对天亚社说,不少病人在往生前都会有感应,有些病人会梦到耶稣到他们的梦中,给予他们莫大的平安。当临终者说这些话时,护理人员会试着告诉家属,让他们做好准备,并透过哀伤辅导,让家属走出家人病逝的伤痛。
对于病人临终,“圣若瑟之家”设有往生室,环境设置像家中的客厅,目的是让家属陪伴往生者最后一段时间。同时疗护人员也会配合不同信仰的病者需求,提供各种宗教仪式或布置,让家属像在家中陪伴临终者好好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