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电台讯)圣座新闻室6月18日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布并介绍教宗方济各关于照料共同家园的新通谕《愿祢受赞颂》。“愿祢受赞颂”是亚西西圣方济各编唱的《太阳歌》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用来赞美和感谢天主创造宇宙万物的化工。教宗以这句话作为他论述生态问题新通谕的标题,正是希望我们效法这位圣人把天主创造的宇宙万物视为自己手足的心怀。教宗不仅分析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也提倡“整体生态”、“生态皈依”、作出“以穷人为先”的团结互助的选择。以下是《愿祢受赞颂》通谕简介:
概述
“我们希望留给那些后我们而来的人、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一个怎样的世界?”(160)这是教宗方济各在关于照料共同家园的《愿祢受赞颂》通谕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教宗表示:“这个问题不单单关系到环境,因为不能只提出问题的局部。”这令我们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社会赖以生存的价值观提出询问:“我们这一生的目的为何?我们为什么目标而工作而奋斗?地球为什么需要我们?”教宗表示:“我认为,若我们不提出这些基本问题,那我们对生态的忧虑也就无从得到重大成效。”
通谕的标题《愿祢受赞颂》取自圣方济各的《太阳歌》,其中谈及大地,我们的共同家园,“大地如同我们与之分享生命的一位姊妹,一位双臂环抱我们的美丽母亲”(1)。我们本身“就是灰土”(参阅:创二7)。我们的躯体由地球的元素构成;地球的空气供我们呼吸,地球的水使我们身心强健有力(2)。
现今,受糟蹋和劫掠的地球与世上所有被遗弃的受造物同声呻吟,世人必须聆听这呻吟。教宗呼吁所有人,包括个人、家庭、地方团体、各国及国际社会进行“生态皈依”,用若望保禄二世的话,就是“改弦易辙”,承担起“照料共同家园”任务的美德及责任。
教宗方济各的生态思想在通谕的六个章节中逐一伸展:从今日拥有的杰出科学发现,谈聆听受造界的呼喊(第一章);以圣经和犹太教-基督信仰传统(第二章)为依据,识别出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至上及人类过度以自我为准则(第三章)。教宗提出一个“显然将人及社会幅度容纳其内的整体生态观”(第四章),它与环境问题密不可分。在这前景下,教宗方济各提议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各层面开展能制定透明决策进程的诚恳对话(第五章),并提醒世人,若不受到一种成熟及负责任的良知的激发,任何计划都不会奏效(第六章)。教宗建议应在教育、灵修、教会、政治及神学领域增进在这方面的努力。
教宗方济各也呼吁公教徒在照料我们共同家园的议题上与众人对话(7)。他特别提到其它基督教会团体和其它宗教对生态议题的关心,尤其是“敬爱的巴尔多禄茂大公宗主教”作出的积极贡献(7;8-9)。
最后,通谕以两篇祈祷文结束,一篇与所有相信“造物主天主”的人分享(246),另一篇向所有信奉耶稣基督的人提出,祷文中重覆诵念“愿祢受赞颂”。这道通谕正是以“愿祢受赞颂”作为开端和结语。
第一章:那在我们家园发生的事
通谕第一章列出生态危机的各种现况: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影响环境、社会、经济、资源分配及政治的总体问题,是人类目前面对的首要挑战之一”(25)。若说“气候是一项公益”,是“众人的并为众人的益处”(23),那么受气候反常影响最严重的就是穷人。“面对我们这些弟兄姊妹的悲剧而毫无反应,乃是对这些同类失去责任意识,他们是建立每个文明社会的基础”(25)。
用水问题:教宗明确表示“享有可饮用及安全水是必要、基本及普世性的人权,因为它关乎到人的生存,因此是行使其它人权的条件”。剥夺穷人享用水的权利便意味着否定“已扎根在他们不可剥夺的尊严中的生命权(30)。
保护生物多样性:“每年都失去数以千计的动植物物种,我们再也无法认识它们,我们的子孙将不会看到它们。它们不复存在”(33)。这些物种不仅是未来可以利用的“资源”,其本身也具有价值。从这远景看,“科技人员为解决人类造成的这些问题的努力是可钦可佩的”。不过,人的介入若为金融和消费主义效劳,就会令“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不再富饶美丽,反而变得越来越受限制且暗淡无光”(34)。
生态债务:通谕在论及国际关系的道德框架时,指出有“一种真实的‘生态债务’”(51),尤其是北半球欠南半球的生态债务。对气候变化,多方都有责任(52),而发达国家的责任更大。
教宗方济各意识到世界各国在这些问题上有严重分歧,而许多人及民族的悲剧仅得到“微弱反应”的现实令他深受触动。教宗认为,尚缺乏改变生活、生产及消费方式的相应文化和意愿(59),而当务之急则是“创建一种能确保生态系统受保护的法规”(53)。
第二章:创造天地的福音
为应对前一章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宗方济各重温《圣经》的有关叙述,提供一个源自犹太教-基督信仰传统的全面观点。他强调人类对天地万物负有的非凡责任(90)和所有受造物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环境是一个集体利益,是全人类的财富及众人的责任”(95)。
在《圣经》的叙述中,“解救人的天主与创造宇宙万物的天主是同一位天主。在天主内爱与力量彼此结合”(73)。创造天地万物的叙述是省思人与其它受造物的关系、罪如何打破整个受造界平衡的中心点:“这些叙述提醒我们,人的存在以三个紧密相连的基本关系为依据:与天主的关系,与近人的关系以及与大地的关系。根据圣经,这三个至关重要的关系破裂了,不仅在我们之外,也在我们心内破裂了。这破裂就是罪”(66)。
即便“有时基督徒没能正确地诠释圣经,认为我们是按照天主的肖像受造的人,接受委托去征服大地,由此可推断出对其它受造物有绝对的统治权,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地抵拒这种观念”(67)。人类必须负起“耕种和看守世界园圃(参阅:创二15)的责任”(67),明认“我们不是其它受造物的最终目标。相反地,宇宙万物经由我们并与我们一同走向天主,我们的共同目标”(83)。
人类不可成为宇宙的主宰,但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生物都同等,因而取消他们各自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不可“将大地奉若神明,这样就会剥夺我们与大地合作及保护它脆弱性的召叫”(90)。在这前景下,“各种糟蹋任何受造物的行为都‘违反人性尊严’”(92)。但是,“若对待人类没有温柔、同情及挂虑的心肠,那么,与大自然其它生物密切融洽的情怀就不会是真实的”(91)。因此,需要一种宇宙共融的意识:“我们宇宙众生受造于同一个父亲,由无形的关系联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宇宙家庭。这崇高的共融敦促我们抱持神圣、和蔼及谦卑的尊重态度”(89)。
耶稣在世时与世界建立了非常具体和亲切的关系,祂死而复活并享受光荣,以宇宙主宰的权柄临在于整个受造界(100)。
第三章: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
这一章分析了生态现状,藉着与哲学和人文科学的对话,“所领悟的不仅是生态危机的征兆,也包括造成危机的深层原因”(15)。
省思科学技术是本章的第一个重点:教宗以感激之情肯定科技为改善人类生活作出的贡献(102-103)。不过,教宗也认为科技令“那些持有知识和经济权力的人得以利用它来对人类和整个世界进行可怕的宰制”(104)。摧毁大自然和剥削弱小的人及民族正是技术统治的逻辑造成的。“技术统治范例也倾向于统治经济和政治”(109),阻碍了人们承认“单靠市场不能保证人的整体发展和社会包容”(109)。
教宗诊断出过度的人类中心论是现代危机的根源(116):人类不再认得自己在世界中的正确位置,而采取一种以自我为准则的立场,唯独以自己和自己的权力为中心。从这唯我独尊的心态便产生了丢弃各种事物的“用后即丢”逻辑,把他人和大自然当作单纯的物体并引出不可胜数的统治形式。正是这逻辑驱使人剥削儿童、遗弃老年人、将他人沦为奴隶、过高评估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贩卖人口、以灭绝的途径进行动物毛皮及“沾满血的钻石”交易。这是许多黑社会的逻辑,贩卖器官、贩毒的逻辑,以及丢弃胎儿的逻辑,因为他们不合乎父母的计划(123)。
有鋻于此,通谕为今日世界指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工作:“在拟定任何不将人排除在外的整体生态环境方案中,整合工作价值是不可或缺的”(124)。同样,“为获取更多的眼前利润而放弃在人身上投资,为社会是最低劣的交易”(128)。
第二个问题涉及科技进步的限度,清楚指出转基因生物问题(132-136),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135)。虽然“在一些地区利用转基因取得了有助于解决一些问题的经济增长,但所遇到的重大困难则是不可被轻描淡写的”(134),“将可耕种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是其中之一(134)。教宗方济各特别想到小生产业者和农业工作者,想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网。因此,需要进行“一场负起责任且范围广泛的科学和社会讨论,考虑到所有可用信息并且要直言不讳”,包括“独立的和跨科学的研究路缐”(135)。
第四章:整体生态
通谕的核心思想是将整体生态作为公义的新范例。这种生态能“使人类在这世界上占据的特定位置与他同周遭现实的关系得以整合”(15)。事实上,我们不可“把大自然当作与我们无关而单独存在的事物或仅仅是我们生活上的装饰”(139)。我们在不同领域的生活也如此:在经济、政治、不同文化,尤其是那些受到威胁的文化,甚至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时刻,都应该如此。
这整体愿景也在一种制度的生态上投注:“若万物彼此相关,一个社会制度的健康状况必然也会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和质量:‘每次违反团结互助和公民情谊,便会对环境造成伤害’”(142)。
教宗方济各以许多实例再三重申自己的思想:在环境问题、社会和人的问题之间存在一种彼此绝不可分离的关系。如此,“分析环境问题必离不开对人、家庭、工作、都市背景的分析,也与每个人与他自己的关系分不开”(141),因为“没有两个彼此分离的危机,一个是环境的,另一个是社会的,而只有一个且总体的社会-环境危机”(139)。
这整体生态“离不开公益的理念”(156),不过,这需要以具体的方式来了解:今天“人们遇到许多不公平,而被丢弃、被剥夺基本人权的人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投入公益意味著作出“以穷人为先”的团结互助的选择(158)。这是留给后代子孙一个可持续下去的世界的最佳方式,不是靠宣讲,而是经由照料今日穷人的工作来达到这目的,正如本笃十六世所强调过的:“为加强世代间相互扶持的诚信使命感,也迫切需要激发同世代的人彼此相互扶持的道德感”(162)。
整体生态思想也应用于日常生活上。为此,通谕特别关注都市环境的问题。人类具有杰出的适应能力,而且“可钦佩的是,人和团体的创新及慷慨精神,他们有能力打破环境的局限,学会在混乱和不稳定的状况下为自己的生存找出方向”(148)。虽然如此,若想有真正的发展,就必须全面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包括:公共场所、居住、运输等各方面(150-154)。
通谕也提到,“我们的身体也使我们与环境及其它生物有直接关系。必须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天主的恩赐来接纳,才能接受及接纳整个世界,视其为天父的恩赐和共同家园;相反地,支配自己身体的逻辑会成为一种有时看似细微的统治逻辑”(155)。
第五章:几项方针与行动路线
本章涉及我们能够和必须做什么的问题,指出分析尚不够,还需要提出建议,“让我们每一个人和国际政治都参与对话及行动”(15),“好帮助我们走出使我们陷入其内且不断增长的自我毁灭状况”(163)。教宗方济各认为,使具体行程的组建不受意识形态、肤浅或简化主义的左右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本章的每一节都贯穿着对话主题,为强调对话是不可或缺的:“在关于环境的问题上有所争论,难以达成共识。教会既不奢望解决科学问题,也无意取代政治,但(我)只邀请进行一项诚恳和透明的讨论,使个别需求或意识形态不损害到公益”(188)。
在这基础上,教宗方济各不怕对近期的国际动态作出严厉评断:“近些年关于环境的国际高峰会议没有回应众人的期待,因为缺乏政治决策,故未能达成真正重大而且有效的全球性环境协议”(166)。教宗问道:“倘若日后人们所记得的是一个无法在紧急关头发挥作用的权力,那今天为何还要把持这权力呢?”(57)相反地,一如自《和平于世》通谕起各位教宗再三重覆的,需要全球治理的有效方式和途径(175):“我们需要在管理所谓全球公益的整个范围的制度上达成协议”,因为“金融成本和利益的计算不能保证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环境是市场机制无法恰当维护或推动的利益之一”(190,参阅:《天主教社会训导纲要》)。
教宗方济各坚持须开展坦率及透明的决策进程,好能“识别”哪些企业政策和计划会带来“真正的整体发展”(185)。他特别提出,研究一个新计划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有透明和愿意对话的政治进程;为换取优惠而隐瞒环境影响真相的计划则时常导致暧昧的共识,逃避通告讯息的职责及深入的讨论(182)。
教宗尤其明确呼吁负有政治责任的人士远离今日占主导地位的“功效主义和‘即时主义’逻辑”(181):“谁若有勇气这样做,他就会再次认出天主赐予他作为人的尊严,在走完今生旅程后将会留下慷慨负责任的见证”(181)。
第六章:生态教育与修行
教宗方济各在通谕的最后一章邀请世人进行生态皈依。文化危机深深扎根,习惯和行为很难重新养成。因此,教育和培养仍是重大挑战:“每一改变都需要动机和教育行程”(15);所有教育领域都涉及到,首先是“学校、家庭、传播媒体、要理讲授”(213)。
要以“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为出发点(203-208),这样便有可能“向那些掌握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的人施加健康的压力”(206)。这情况是在消费者的选择能够“改变企业的行为,迫使企业考虑环境影响及生产模式”时发生(206)。
不可低估环境教育过程的重要性,它能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举止及习惯,从节约用水、分类收集垃圾到“熄灭不必要的灯”(211):“整体生态也是日常生活简单举动的成果,凭藉这些举动我们能打破暴力、剥削、利己主义的逻辑”(230)。从来自信仰的默观视野出发,一切将会更加单纯:“为有信仰的人而言,默观世界不是从外部,而是靠内心,认出天父将我们与众生结合的关系。此外,在增进天主赋予每位信徒的独特能力的同时,生态皈依也带领人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热忱”(220)。
教宗方济各重提《福音的喜乐》劝谕中的思想:“自由和有意识地度淡泊有节的生活使人获得释放”(223),同样,“要获得幸福,我们就必须懂得限制一些令我们眼花缭乱的需求,这样才能接纳生命提供的多种可能性”(223);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再次感到彼此相依,我们对他人和对世界负有责任,因此值得做良善和正直的人”(229)。
在这旅程上有圣人与我们同行。圣方济各是“照料弱小者和乐于活出整体生态的楷模”(10),是“挂虑大自然、为穷人伸张正义、尽社会义务及内心平安彼此不可分离”的典范(10)。通谕中也提到圣本笃、圣女小德肋撒和真福富高小兄弟。
《愿祢受赞颂》是良心的省思,教会时常告诫信徒省思自己与上主的关系,并依照这关系来引导自己的生活。从今以后,这省思将涵盖一个新幅度,不仅思考自己如何活出与天主、与他人及与自己共融的关系,也包括与所有受造物及大自然的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