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5月11日上午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公开接见活动。他在要理讲授中讲解慈悲父亲的形象,勉励众人情同手足,“慈悲如同天父”。
亲爱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今天的接见活动在两个地方举行,因为今天可能下雨,所以病人们在保禄六世大厅通过大屏幕与我们同在。两个场所,却是同一项活动。让我们一同问候保禄六世大厅内的病人们。
今天我们要谈慈悲父亲的比喻。比喻通过一位父亲和两个儿子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天主无止境的慈悲。
我们从结局谈起,即父亲心中的喜悦,他说:“我们应当吃喝欢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路十五23-24)。父亲用这番话打断了小儿子忏悔的告白:“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了”(19节)。父亲的心怎能受得住这样的话,他立即把象征儿子尊严的袍子、戒指和鞋还给他。耶稣并未描述一个被冒犯和忿恨的父亲,一个对小儿子说“你得付出代价”的父亲。不,这位父亲拥抱小儿子,慈爱地等待他。父亲心中唯一的盼望就是小儿子能健康平安地回到自己身边,这会令父亲感到高兴并大事庆祝。
父亲迎接荡子回头的一幕非常感人:“他离得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扑到他的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20节)。多么慈祥的父亲!父亲老远就看见了他。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父亲经常站在高处,不断遥望远处,看看儿子回来没,始终等待着。小儿子挥霍了一切,但父亲依然在等待他。父亲的慈悲实在美好!父亲的慈悲是满溢和无条件的,在儿子开口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当然,小儿子知错认错,他想说:“我犯了罪,把我当作你的一个佣工罢”(19节)。然而,这些话在父亲的宽恕面前已经失去了意义。小儿子从父亲拥抱并亲吻自己的举动中意识到,无论他做了什么,他在父亲眼中永远是儿子。耶稣的这个教导十分重要:我们作为天主子女的身份与我们的功劳或作为无关,只取决于天父心中的爱。因此,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这一尊严,连魔鬼也不能!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我们的这一尊严!
耶稣的这番话鼓励我们永不气馁。我想到那些挂念子女、看着子女在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父母。我想到那些有时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徒劳无益的本堂神父和要理教员。我也想到那些自认为生活已经彻底毁灭的囚犯,想到那些作了错误选择、看不到未来的人,想到所有渴求慈悲与宽恕却觉得自己不配被宽恕的人。日子无论过得怎样,我都不该忘记我永远是天主的儿女,一位爱我、在等待我回家的父亲的子女。日子过得再糟糕,天主依然等待我,天主愿意拥抱我,天主在等侯我。
比喻中还有另一个儿子,大儿子。他也需要重新认识父亲的慈悲。他常守在家里,却与父亲截然不同!他的话缺乏温柔:“你看,这些年来我服事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但你的这儿子一回来,你倒为他………”(29-30节)。我们看到了“蔑视”:他从不称呼“父亲”,从不称呼“弟弟”,只考虑自己;他以常守在父亲身边服侍父亲而骄傲,却从未体验到这种亲近之乐。现在他抱怨父亲从未给过他一只小山羊,让他同朋友欢宴。可怜的父亲啊!一个儿子离开了他,另一个儿子虽在跟前却从不真正亲近。父亲的难过与天主的难过、与耶稣的难过一样,因为我们彼此疏远,因为我们远离天主,或者即使在祂跟前却不与祂亲近。
大儿子,他也需要慈悲。义人,那些自命义人的人,他们也需要慈悲。当我们怀疑自己付出如此艰辛却得不到任何回报是否值得时,我们就和大儿子一样了。耶稣提醒我们,留在天父的家里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因为可以拥有天主子女共同责任人的尊严。我们不能与天主“做交易”,而应跟随那在十字架上舍弃自己,舍弃到底的耶稣。
父亲对大儿子这样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你应当欢宴喜乐”(31节)。父亲的逻辑是慈悲的逻辑!小儿子认为自己罪有应得,大儿子则期待他的服务能得到回报。两兄弟互相没有沟通,拥有不同的经历,却秉持一种与耶稣截然不同的逻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逻辑。这不是耶稣的逻辑,绝不是!父亲的一席话彻底颠覆了这种逻辑,他说:“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所以应当欢宴喜乐”(31节)。父亲重获失而复得的儿子,现在可以把他交给他的哥哥!没有弟弟,哥哥也不能被称为“兄弟”。父亲最大的喜悦就是看到他的儿子们以兄弟相称。
儿子们可以决定是否愿意分享父亲的喜悦。他们应该省察自己的意愿,反思自己的生活观。比喻悬而未结,我们不知道大儿子做了怎样的决定,这对我们是一种激励。这段福音教导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进入天父的家,分享祂的喜悦,加入慈悲与友爱的筵席。弟兄姐妹们,让我们敞开心灵,好能“慈悲如同天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