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一个会议上,多名讲者认为,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神父是在廿一世纪全球一体化社会展开对话及传教的典范。
耶稣会曾庆导神父指出,利神父在十六世纪的经验及著作提醒人们,“人类的本性有基本的共通点:希望、痛苦、寻找人生意义。不论我们是西方人或华人,都分享这些特质”。
曾神父出生于中国大陆一个天主教家庭,后来“游泳逃到香港,在晚上游了四个小时;然后到美国去”。现在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任教的曾神父,出席纪念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会议之前,三月一日接受《天美社》访问。
利神父于一五五二年出生,三十岁时抵达中国,深造中国语言、文化及儒家思想。他对中国人的尊重逐渐为他开辟了途径,与中国朝廷及知识分子进行对话。
曾神父说,不过“他非常坦诚和严谨,明确而直接地介绍基督信仰的优点”,也“毫不犹豫地指出道教及佛教的缺点”。
利氏相信纯正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对基督信仰持开放态度的哲学思想。在他死后,一些传教士发展出所谓的“中式礼仪”,亦即建基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仪式,当中涉及祭祖及奉祀皇帝,这容许中国人成为天主教徒的同时,仍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
尽管这种礼仪是利氏死后才发展出来,但长达几个世纪的礼仪之争中,许多人将备受争议的本地化模式牵扯到他身上,使其列圣品过程直到一九八零年代才开始。
曾神父说,礼仪之争导致一些人质疑利氏的圣德,实属不幸。他说,利神父确实对中国人很友善又尊重中国文化,但就信仰而言,他非常忠于天主教。
曾神父在宗座额我略大学的演说中指出,利氏没有把非基督徒文化或宗教视为一无是处,反而看到早期儒家思想及基督信仰之间有颇多相容之处,并肯定儒家思想可以当作中国人接受福音前的准备。
他说,利神父尊重中国人并致力与他们分享福音,这课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就是基督徒不能宣称天主祇在基督徒之中工作,同时他们也不能宣称所有宗教都同样是使人得救的途径。
曾神父说,中国人今天对福音的需要不亚于利神父的时代。
中国正享受经济繁荣,但是“存在严重的隐忧”,包括对人权的压制、贫富日益悬殊、广泛进行堕胎,以及“告急的污染问题”。
他说,利神父不是与中国人交了朋友就停下来,他想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祝福──认识耶稣基督。
利神父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出生,该教区的哥迪奥.吉乌利奥多利(Claudio Giuliodori)主教表示,利氏仍然是对话和福传的典范,因为“他进入中国文化,但没有丧失自己,并通过一种方式向这个文化介绍福音的要义”。主教说,利氏与中国人的关系“是以尊重的态度在对话的处境中展开,但他没有忘记传扬福音的使命”。
马切拉塔大学校长罗拔.萨尼(Roberto Sani)指出,利神父的模范可帮助今天的人处理与其他文化及宗教人士越来越多接触时所产生的期望和恐惧。他说,正如十六世纪的全球探险让欧洲人意识到向未知文化扩展的世界,今天的全球一体化正挑战人类认识他们共同的人性特质,并分享彼此的知识及信仰。
他说:“利玛窦是今天年轻人的典范。他对信仰及文化抱持坚定的态度,又能够与中国人建立直正的对话。他是基督信仰的典范,没有把自己封闭于四壁之内,而是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