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中港两地的宗教研究机构合办研讨会,探讨中国天主教会本地化及与社会融合的问题。香港教区汤汉枢机表示,“本地化”是教会的一贯主张,也是本地教会所追求的目标。
第五届“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在香港进行,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学会、河北信德文化学会合办,以“中国天主教会与社会的融合”为题于十一月十七至十八日举行。
汤枢机致欢迎辞时表示,天主教会不是拔除本地文化,而是在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将本地文化提升。福音在任何一个文化中所发展出来的新形式,一定符合当地文化的发展,所以“本地化”是文化与福音结合的结果,也是本地教会所追求的目标,“一个没有实现本地化的教会,是一个尚处于成长中的教会”。
他续说,本地化的进程是自然进程,需要假以时日,凡急于求成,不但相反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规律,也不能成功。此外,他又认为在教会本地化的问题上,需要尊重这个“自然”进程,“避免使用外力,将不属于福音精神的事物强加在本地教会上”。
汤枢机指出,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缺乏充分的沟通与了解,教会在内地被某些人视为社会中的“异类”与“非和谐因素”,使天主教会受到不应有的对待。“幸好透过双方的对话与沟通,中国社会对于天主教会的误会正在逐步减少,值得令人鼓舞。”
他表示,最近听闻中梵双方的交谈正在进行,而且“双方的分歧正在不断缩小。这说明双方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我们乐见这种对话的成果”。
据《中国民族报》廿四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前任副校长杨慧林教授致辞时表示,“本地化”是一个常新的话题。反观中国天主教的历史,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社会并非“水火不容”。无论“本地化”还是“中国化”,都需要梳理好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对话的思想资源,正确理解中国基督宗教的独特处境和文化经验。
合办会议的河北信德文化学会负责人张士江神父则指出,从利玛窦以来,教会与中国融合的进程坎坷,现在仍面临许多困难,仍需探索。不过,教宗方济各上任后,一直主张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各宗教及各种文化对话交流。
他续说,世界上两种非常优秀而强大的文化——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曾经数次不期而遇。“在全球化的今日,若二者能掌握新的机遇,交流互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相信一定会对现代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另一合办团体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学会,会长蔡惠民神父则表示,香港天主教会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展开中国教会“本地化”的发展,注重通过“本地化”表达基督信仰,并指教区修院的课程设置中有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内容。而修院大楼本身,便是中西结合的建筑。
两天的会议共有五场主题十个讲座,分别就“当代国际关系重构中的宗教处境及其挑战”、“中国天主教会积极融入社会的平台和途径”、“基督信仰及传统经验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可能作用”、“当代社会与中国教会福传本地化”,及“在世俗化冲击下的当代奉献生活”。
这次研讨会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的政界、学界、宗教界约六十位代表出席。
中共中央统战部前巡视员李平晔博士在闭幕式中表示,这次研讨会是五届中最多人的一次。尽管与会者来自不同的地方,信仰、教育背景、工作性质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探讨问题,加强理解和沟通”。
她说:“异是必然的,但我们要更多看到我们之间的同。在研讨中,我们的确看到我们锲而不舍精神追求的一致性,看到我们希望国家强盛的目标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