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首届全球华语圣歌创作大赛在二零一四年举办时,把世界各地爱好音乐的教友聚集一起,创作赞美天主的乐曲。然而,有比赛得奖者和圣乐专家认为,华人教会的圣乐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亚洲真理电台》中文部主办的首届「真理杯」在二零一四年收集了来一百八十二首原创的华语圣歌,分别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甚至欧洲。第二届大赛现正征集原创参赛歌曲,五月卅一日截止。
《电台》中文部负责人若望神父对天亚社说:「在首届大赛以来,我们陆续收到数百封来自世界各地教友的电邮和信息,询问第二届的举办时间。这项大赛的确为全球的圣乐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首届大赛冠军郭蕙漩认为,这项比赛为希望以作曲来侍奉天主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这位香港教友对天亚社说:「我在比赛中认识到很多本地和海外的参赛者,而透过参加大赛,更多人认识我们的天主教乐队AMDG。」
在胜出比赛后,AMDG曾获邀请在香港教区的活动上表演或创作,例如为二零一六年世界青年节主题曲谱上广东话歌词和创作一五年教区传教节的主题曲。此外他们去年也推出了首张唱片。
郭蕙漩补充:「有家长对我说,她的孩子无论日夜都在唱我们的歌。我真的被感动了,有小孩子可以因为教会音乐而更接近天主。」
方言的限制
虽然是华语圣歌比赛,若望神父承认推广这些作品给更多听众有一定困难。
他表示,上届三甲得奖歌曲都是由广东话或其他华语方言写成,推广给那些以普通话为日常用语的教友来说是有困难的,不过他补充,那些得奖歌曲本身在所属的地方教会流行。
若望神父视本地化教会音乐为本地化运动的重要部分。他说:「华语圣乐的创新,有助华人教友团体更好的表达信仰。同时,也帮助凝聚团体的力量,协助福传。」
在香港生活的郭蕙漩表示,她以广东话创作是十分自然的事,因为那是她的日常用语。不过,她透露AMDG将参加今年的大赛,而且团队成员也正考虑创作普通话歌曲与中国大陆的教友分享。
更多元化的教会音乐
除了礼仪音乐,郭蕙漩认为教会需要更多教会歌曲作为团体聚会、信仰培育、甚至儿童学习之用。她说:「我们有额我略咏或传统的圣乐。但我相信圣乐应该有更宽阔的光谱让人选择来赞美天主。」
近年来,教会音乐的盛开是有目共睹,像有专门在全中国收集不同圣歌的新网站成立,亦有神父歌手发表自己的专辑。
此外,陕西省三原教区和河北省献县教区都在二零一六年底举办了圣乐表演音乐节,并有多不胜数的合唱团参加比赛或一展歌艺。
来自河北的赵若翰神父说:「中国的礼仪音乐还处于萌芽阶段,但高兴的是,大家都很积极、很有热情地在教会里学习音乐。」
刚刚从罗马宗座圣乐学院作曲硕士毕业的赵神父对天亚社说:「但不理想的是,大陆教会迄今为止没有一本官方的、统一的、层次高的教会歌集。圣乐作曲人才少之可怜,作品也匮乏。因此充斥不合乎礼仪的各种歌曲。」
赵神父强调,中国教会须要发展自己的礼仪音乐,因为这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向地方教会要求的。然而,他认为中国目前大部分的圣乐培训「实际上是音乐训练,缺乏正确的礼仪音乐概念和教会复调音乐作品的系统学习」。
圣歌撰写所需的神学知识
与基督教会相比,郭蕙漩认为天主教较少投放资源在圣乐上,而且提供的训练也是以礼仪应用为主,因而使这方便的发展缓慢。
不过对郭蕙漩而言,最具挑战的是仍然是歌曲内容的创作。她说:「天主教会对圣歌的内容是否合乎神学正确十分严谨,因为它们是传递信息的媒介。」
她解释:「懂得音乐的人未必懂得神学,反之亦然。要找到一位精通两个范畴的人并不容易,而且把两者结合的培育也很少。」
郭蕙漩为自己和其乐队感到幸运,因为他们接受了依纳爵灵修的锻炼,而她认为这对创作人的神修成长是十分重要。
除了祈祷和默想,河北的赵神父也强调,在创作礼仪音乐时,要学习教会传统的作曲,避免自我即兴创作。
教友间对圣乐创作的理解,也成为现代教会音乐发展的问题,他们有时批评这些歌曲不够隆重和类似流行曲而削弱了礼仪的神圣。
赵神父指一些现代的教会音乐即使包含神圣的用字,仍不适合在礼仪中使用,因为它们仅仅是表达激情。但他补充:「当然,创作非礼仪性的教会作品,教会也鼓励。这些作品可以在小聚会,学习分享时咏唱。」
若望神父也说:「如果这些圣歌更实际或更容易普及,并帮助大家表达信仰,赞美天主,我并不认为这些有什么不好。」
【完】天亚社英文新闻:
Early days for church music revival in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