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朱李察(Richard Chu)在其博士研究发现,在菲律宾殖民时期,华裔天主教商人被许多西方文献称为“坏人”或“虚伪的人”。
这项为美国南加州大学开展的研究结果已出版成书,名为《华人与中菲混血儿:家庭、身分与文化(1860年代至1930年代)》。
朱李察〔图〕表示,他发现西班牙传教士指责华裔商人与菲国妇女结婚,祗为获取天主教徒所享有的特权和利益,据称他们其后“遗弃”家人,返回中国。
这位学者断定,这是因为大部分十九世纪有关华人的记述均来自司铎的官方文件,而他们很多都不了解华人或其文化。
他声称,那些文件并没有考虑到教会在导引华人实践天主教信仰的角色。
天亚社访问了朱李察,内容如下:
天亚社:你研究的华人来自何处?
朱李察:十九世纪初赴菲国的华人大多来自中国东南部,他们不是商贾便是“技术工人”。
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
西方传教士和其他作家以很主观的态度描述这些华人。如果相信了他们的话,那么华人就会跟菲律宾人不一样,永远都不会成为天主教徒。
因此,本研究旨在尝试反驳一些对华裔商人的成见。
他们在哪方面被认为是“坏”天主教徒?
若你阅读传教士的著述,就会发现他们瞧不起华裔新教友。
道明会士李科罗(Victorio Riccio)称这些新教友为“被洗涤者”,意指他们虽以圣水洗涤,却无诚意皈依。另一些西方人称,他们是投机者,利用天主教信仰与妇女结婚,从而获得担保,以取得政府执照或贷款。
这种看法似乎很偏颇。我得找出其他资料,以展示华裔新教友对天主教的真正感受。
你的研究就教会人士如何看待华人教友的处境,有什么发现?
其中一项指责是,商人被视为“虚伪”的天主教徒。他们皈依后便迎娶当地妇女,但同时在中国仍有妻子。
这确是事实,但我发现他们很多都带家人返回中国。回国后,他们待菲裔妻子为小妾(有些则视她们为奴仆),儿子由元配抚养,但女儿处境则鲜有所闻。
有些商人在遗嘱里说明一切:他们有个以天主教礼仪缔结的妻子,同时亦有个按照“自己国家礼教”迎娶的妻子。
我发现,即使会士对此批评,但仍协助办理婚事。
例如,一五八五年,教宗额我略十三世裁定“离乡异教徒”若无法与异教徒妻子联系,则获准缔结天主教婚姻。“保禄特恩”则容许皈依天主教的“异教徒”倘元配拒绝皈依,可与天主教妇女结婚。
在马尼拉,教会即使知悉宣称单身的华人并非真的单身,也允许他们结婚。因为许多神父不承认“异教徒婚姻”为合法婚姻,所以认为这些人仍然单身。
不少富商捐了很多钱给教堂,以及借钱给堂区和神父,所以也被视为“虔诚”。
据传教士称,他们允许这些婚事,原因之一是由此而诞下的中菲混血儿日后可在中国当传教士,服务教会。
教会多方让步,允许华人结婚,直至一九一七年才制定婚姻法规。
为什么华人被视为“虚伪”的天主教徒?
许多华人被指皈依后仍信奉佛教。在他们家里你会看到天主教圣像旁摆放了佛像。
这些商人既在菲国捐钱建造教堂,亦汇钱回到中国兴建庙宇。这点应视作其文化一部分,而非虚伪的表现。他们即使不信佛教,也会支持兴建庙宇,因为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
你的资料从哪里来?
大部分来自马尼拉的国家档案馆及法院的案件文档,我亦参阅了马尼拉总教区的圣事纪录,以重构家族承传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