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区教友培育基金“海外课程培育基金”踏入二十周年,基金董事局主席与受助教徒均表示,资助信徒到海外接受培育,能丰富本地的神学与牧民工作,从而推动教会发展。
基金董事局主席陈志明副主教早前对本报说,本地教会资助教徒接受海外培育,能藉此吸纳世界各地的神学思维,以达致信仰与培育多元化。他说培育基金能带动并延续培育风气。
海外课程培育基金从一九九四至二O一三年共有七十一人次受惠,资助额共五百二十七万港元;六月三十日颁发新一批资助,再多五人受惠,资助额共四十九万元。
“不少曾获资助的教徒为本地培育机构执教,学以致用。”陈志明指目前有四位博士学员,期望他们学成后回港后能服务教徒。
他说历届海外学员曾到欧美、亚洲,以及澳洲深造;过往课程培育基金每年只把三分一资助额投放予海外课程,三分二留给本地课程,十年前起改为各占一半,而海外课程更会资助学员的部分生活费用。
曾到柬埔寨传教四年的教友传教士雷韵诗于〇九年得教友培育基金资助,前往菲律宾修读领袖培育、门徒训练和灵修指导课程。
一一年自菲回港后,雷在天主教教友传信会担任牧民工作者两年,她说,服务柬埔寨期间令她察觉自己的不足,故到海外进修,“既能学习当地的信仰和生活文化,亦能把过去的传教经验融入理论当中”。
雷韵诗说,在菲律宾接受培育时,神父鼓励信徒、青年组织在弥撒上证道,令她有机会与人分享信仰,从而培养出说话的技巧,让她日后在牧民工作上更得心应手。
她指教友培育基金为有意服务教会的平信徒提供经济支援,海外学习更可扩阔视野,有助学成后建设教会。
另一接受资助的信徒林佩卿说,基金资助她在海外进修时的部分开支,让她感到教会肯定她从事宗教教育这专业。
林佩卿一一年到美国的Fordham大学修读宗教教育哲学博士,赴美前她在宗教及道德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工作,负责撰写宗教课程教材套,去年回港后,她即重返原本岗位担任课程主任。她说赴美所学亦能帮助她撰写宗教教育教材。
她现正撰写有关研究香港宗教科的博士论文,并以中心的教材作为个案研究,探究天主教教育与儒家思想能否互相配合:“香港作为华人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我进修宗教教育,期望可以善用中国人固有的智慧,套用在宗教教育课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