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香港教区在“学习年”期间,进行问卷调查,望能有系统和有效地为新教友设计适宜的培育项目,帮助他们更积极投入堂区,扎根信仰,做一个名实相符的基督徒。
二零一四年是教区的“学习年”,教区教友延续培育委员会于五月份向全港五十个堂区发出问卷,邀请今年领洗的新教友填写,希望了解他们领洗后的信仰情况。
此外,委员会也希望新教友借着填写问卷,检视自己领洗后的信仰生活,在慕道期及释奥期所学到的信仰知识是否能应用于生活中,并为日后信仰的成长作出计划。
委员会在七月底收到八成堂区交回合共一千二百一十份问卷,约占今年复活节领洗的三千四百五十位教友的三分之一。
在收回的问卷中,委员会发现近百分之三的新教友从不与导师联络,其余的虽有与导师联络,但程度不一。他们大部分使用手机程式“Whatsapp”作为联络方式,也会透过其他电子科技和个人接触。
由于明显看到Whatsapp的应用远超其他渠道,委员会提醒不要过于依赖科技,因为“信仰的成熟成长,要在教会内,而散发到社会人群中”。他们强调,任何电子联络方式只是辅助,不能因而缩减个人接触,团体聚会应该是培育信仰的主要原素。
数据又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有阅读《圣经》的习惯,近五成是在主日弥撒之时,近四成每周数次阅读,而每天阅读者则有一成。
委员会成员陈志明神父对天亚社表示,对于只有一成新教友“每天阅读《圣经》”感到惊讶。他认为经过约六十课的慕道班,也不能培养慕道者阅读《圣经》的习惯,是教学法的问题。
这位教区副主教认为,“传道员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着重教理和知识的传授”,更应让慕道者“经验信仰,与耶稣基督建立关系”。他建议多以具体行动来培育,例如参观修院,了解修道及圣召的意义等。
同样令他惊讶的,是新教友参与主日弥撒的情况。数据显示,虽然有九成多的新教友有祈祷习惯,但只有四成人每主日参与弥撒,三成是多数参与,逾一成人间中参与。
这位主教座堂主任司铎指出,他已要求自己堂区的慕道者在圣诞节后,必须出席主日弥撒,养成习惯。
此外,九成六新教友对堂区有正面感觉,有亲切感和留意堂区的事物,但有六成二人没有参加善会、信仰小团体或工作小组,故此在这方面有补足空间。
今年一月,教区曾向堂区及慕道团导师发出另一份问卷,以了解堂区对新教友延续培育的安排。有关报告已于三月份于《公教报》、《副主教办事网站》和堂区发布。
慕道团导师调查反映,他们认为最主要的培育主题,首五项为:灵修、圣经、福传、伦理和关爱贫穷。
委员会指出,发出这两份问卷的目的,是希望有系统和有效地推动教友延续培育工作,而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要发展和加强对“新教友”的延续培育。
两份调查反映的首五项最主要的培育主题中,有三项相同:圣经、灵修及福传。
然而,即使有七成以上新教友表示“每天都透过各类传播媒体关心社会及社区”,只有一成七的受访者认为有需要对“维护人性尊严及人权”、“促进正义与和平”、“教会训导及社会正义”及“工作意义和劳工权”的社会正义议题作培育项目。慕道团问卷调查也反映社会正义并非导师首选之列。
陈神父认同圣经、灵修、福传是信仰基础,更多培育的需要是正常的。但他同时承认,社会正义层面的培育,导师仍在更新当中,需要时间转变。
副主教指出,委员会已将报告转交教区教理委员会及教理中心,希望两年制教理讲授课程可用作参考以作调整,而导师也要有延续培育的计划,使信仰更加整全。
是次新教友调查的受访者六成是女性,逾六成年龄在三十至四十九岁之间,六成以上拥有大专或以上教育程度,三成为中学程度。他们有三成多是行政及专业人员,两成多是文职及服务人员。主妇有一成,其余是退休人士、劳动工人、学生、待业及教会内任职者。
【完】
新教友调查报告全文:
2014新教友延续培育问卷调查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