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院曾家洛(左二绿衣)给学生指示圣堂内不同陈设及其信仰意义。
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本学年再度与圣玛利小学合作,让青少年透过认识圣堂建筑等衣食住行多个生活幅度认识天主教信仰。
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十一月十二日假嘉诺撒仁爱女修会位于坚道的圣心小堂,为修会属校圣玛利小学逾一百名小五生提供宗教建筑导赏,介绍小堂及修会历史、小堂设计特色、布置等,并分析小堂在光线、颜色及材质方面的设计。学生考察教堂的建筑结构后,回校须制作一具教堂模型。

中心助理项目经理曾家洛活动前对本报说,该活动让学生更形象化地认识宗教和修会的精神。他说该圣堂是嘉诺撒仁爱女修会在远东的发源地;建筑物呈现不同的信仰图样,为教会有形的标志,有助学生更形象化地认识信仰。
上述“宗教建筑与艺术学习”活动是圣玛利小学“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学习题目的教学单元之一,这四至五节课堂透过课堂学习、工作坊及服务学习这三个教与学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信仰传统与内涵,其中从衣、食、住、行方面认识信仰及修会精神,同时亦配合工作坊。
“服务学习”部份亦会安排工作坊和义工服务,曾家洛指学生能从服务学习回应嘉诺撒修会的“服务与仁爱”精神。

圣玛利小学上年度设宗教建筑教学(初试版);今年则以“衣、食、住、行”为题。
圣玛利小学宗教培育组组长冯菀菁修女同日称,是次活动由宗教科及视觉艺术科合作,带领学生从宗教建筑中认识信仰,并从建筑设计延伸至艺术创作,提升学习兴趣。
冯菀菁修女说,全校学生都会接受灵修课程,是次活动则强化学生认识修会历史。“一八六○年,嘉诺撒会六名修女来港传教,圣堂一带是她们昔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学生到这里考察,感觉有如当年修女的生活重现眼前。”
她期望学生以宗教建筑作为切入点,认识并传承修会精神,“学生学习当年修女的精神,如何与人分享天主的爱。”

小堂内的宗教物品
该校小五生高正及钟梓骞表示,考察更能印证平日教师在宗教课的讲解。未皈依天主教的高正说,“在现场拍下照片并纪录圣堂的结构、颜色等,回校后再作资料搜集,令学习更加有趣。”
信徒钟梓骞表示,实地体验让她对教堂建筑有深刻印象,好些教堂布置亦突显了天主教的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