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教座堂参与「香港总堂储蓄互助社」四十七年的信徒潘元耀早前由储蓄互助社註册官颁授「储蓄互助社运动」长期服务奖金奖,他表示从服务中学会「以爱还爱,捨得必得」:「能够把自己的捨给别人,便可以得到天主的爱。」
香港总堂储蓄互助社社长潘元耀向本报分享他过去逾四十年来在堂区推动储蓄互助社的点滴。当时李宏基主教鼓励由堂区善会会长共同创立「总堂储蓄互助社」,主教座堂储蓄互助社终于一九六九年成立,时为圣母军支团团长的潘元耀也是创社社员。
他说创社初期有近四十人参与,现有社员一百三十五人,社员均为该堂信徒及善会成员, 并须得到两位社员推荐才能加入。近两年来该社鼓励青年参与以培养储蓄习惯,好些新成员为刚踏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信徒。
互助社发挥守望精神
潘元耀强调储蓄互助社的宗旨是培养信徒储蓄的美德,发挥互爱互助精神。在社内多年,他见证过无数捨己为人的故事──有数位社员联合贷款,支援另一位社员供其女儿往海外读大学一年;有年长社员订立遗嘱,在百年归老后把多年在储蓄互助社的存款全数捐赠到堂区。
而另一件深刻事,是十五年前约五位社员贷款帮助当时正面对破产的非信徒渡过难关,岂料他告失踪,赖帐不还款;直至二○一五年七月欠款人主动联络潘氏偿还部份债项,并答谢社员多年的体谅,「这或许是社员的爱德行动感动了他,我亦为他能回头是岸感到安慰」。
总堂储蓄互助社提供储蓄和贷款服务,社员按能力订立储蓄计划,存款后会获分发股息及人寿保险。
他指出该社设「人格贷款」额五千港元,按需要为社员提供低息贷款作财务週转,分期还款以单利率计算,社员可自订还款年期。
他说, 早年的借贷原因主要用于生意周转、偿还债项、搬迁、添置家庭用品等,并设有「舖保」抵押贷款;至八十年代末信用卡在港渐趋普及,使用贷款服务的社员减少,舖保亦逐步取消。
现已七十五岁的潘元耀表示,于储蓄互助社的服务令他体会到天主的仁慈和爱,「不少社员昔日工作多年,大多已退休,我希望藉着服务能妥善管理他们地上的财富,亦希望其他社员效法,继续努力服务社会」。
香港天主教储社联会
属教区性善会的香港天主教储社联会自一五年成立至今,协助各堂区储社的联繫、互访及交流经验,该会会长、信徒黎耀民早前对本报说, 联会担当堂区储社的协调和联繫角色,并藉此勉励社员致力按信徒身份与天主教信仰价值推动储社的发展。
目前由教徒组成的「堂区」储蓄互助社共有十三个,当中九个储社加入了香港天主教储社联会。
黎耀民表示,过去多年由信徒成立的堂区储社均独立运作,面对当前社会及经济等环境因素转变,令好些储社面对人手或运作上的困难。而联会设有培育及灵修组,可按需要为堂区储社提供相关培育课程,以助其稳固发展;联会亦会到堂区或信仰团体作分享,藉以推广储蓄互助运动。(高)
郭乐贤神父引入互助社
储蓄互助运动于一九三八年传到亚洲,最先在菲律宾推动;香港在六十年代初期,由耶稣会会士郭乐贤神父(John Collins)引入储蓄互助运动。透过成立储蓄互助社,为基层人士提供借贷周转的互助服务。
郭乐贤神父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从亚洲社会经济促进会所举办的讲习班中认识储蓄互助社,并得到亚洲协会帮助前往菲律宾、澳洲及菲济群岛研究储蓄互助运动。
郭神父回港后开始推广储蓄互助运动,与政府磋商拟订储蓄互助社法案,并与亚洲协会商讨在港推动储蓄互助社。
一九六四年神父在港成立亚洲社会经济促进会香港办事处,同年九月他协助成立第一个註册储蓄互助社「圣方济各储蓄互助社」。
在港的天主教堂区相继成立不同类型性质的储蓄互助社──一九六五年六月香港首个「社区」互助社成立,至六六年全港九个储蓄互助社组成「香港储蓄互助社协会」,由郭乐贤神父出任永久顾问。
一九六七年全港储蓄互助社社员庆祝「国际储蓄互助社日」,席间并宣布成立「郭乐贤保证金」。香港储蓄互助社协会正式成为「国际储蓄互助社总会」会员。
香港政府一九六八年颁布「储蓄互助社法例」,给予当时的储蓄互助社法律保障,该法例于一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实施。法例规定储蓄互助社由渔农自然护理署监管,渔护署处长为互助社的註册官。
有关储蓄互助社在港的发展,七十年代为开创期,当时的储社数目迅速增长;八十年代为发展期,不少政府部门及私人公司的员工成立储社;九十年代以后为重整期,面对金融业发展与社区人口的变动,令不少储社结束。
•资料取自储蓄互助社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