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生命伦理研讨会将于十二月九至十日假明爱专上学院举行,讲者将从伦理、牧灵、关顾、善别等方面探讨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照顾。
研讨会由圣神修院神哲学院生命伦理资源中心等合办,题为「因爱而去、为爱而生——生命的延展:从生命的完结找生命的源头」。在香港,根据政府最新推算,长者人口在二○三六年将占总人口逾三成,即由二○一六年的一百一十六万,二十年后上升至二百三十七万。
屯门医院内科及老人科部门主管莫俊强医生十一月七日对本报说,香港正步入老龄社会的加速期,因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令长者或末期病人因医疗进步而延长寿命,「当病人深知自己步入生命的晚期,他们也须为死亡来临作好心理准备」。
「长者生病时除了面对生理上的痛楚,心灵上也会感到孤独无援。」莫俊强指社会缺乏相关的晚晴及纾缓治疗服务,即使近年医管局为末期病患长者加强资源,晚晴服务亦涵盖末期病人,惟相关服务仍未足够。
他认为各方可在心灵关顾方面可作更具体规划,正视末期病人的灵性需要。
这位信徒医生坦言每天面对众多病人,难免有时会因工作繁重而削弱同理心,「信仰可提醒我服务时不要变得冷漠,要多些感受病人需要」。他有见陪诊者多为当事人的年长配偶,或病人长年独居,只有少数会由其子女或外佣陪诊,故此当「留意到其家人愿意陪诊时,会主动赞赏照顾者,因他们的临在很重要,这份陪伴最能满足病人的心灵需要」。
教会团体参与支持病人
曾任医务社工的信徒施玮欣十一月六日对本报说,信仰促使她时常在工作岗位上顾及病人的灵性与心灵需要。
她说,社工会按需要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辅导和援助。曾有独居长者因体弱入院,出院后乏人关顾,在征得病人同意下她协助联系邻近堂区进行家访,当长者入院时又会通知医院牧灵部关怀其需要。
直接关怀病者以外,堂区善别工作亦可纾缓家属压力。圣本笃堂善别小组会长蔡志强说,善别服务让他细看众生命,同时能反省信仰;而当接触非信徒家属时,善别小组成员会按需要向他们解释教会的生死观。
蔡志强十一月七日对本报说,曾有一对四十余岁的夫妇渴望认识信仰,却因男方患病多年,至离世仍未能与太太一起慕道,善别小组协助遗孀办理后事时,明白她希望办天主教丧礼,小组便在礼仪中作出调适;礼仪后亦帮忙转介遗孀到教会提供的哀伤辅导服务,陪伴她度过艰难时刻。该位女士现正慕道。
该善别小组亦协助圣神修院推出新课程「教会职务文凭」中的「善别牧民」专修课程的设计,课程首单元带出「基督徒死亡的意义」。
蔡志强说,他们陪伴亡者亲属办理后事时,也会提及信仰的生死观,「我们相信永远的生命,死亡只是生命一部份。为亡者进行有尊严且隆重的道别,是要使其家属对死亡感觉正面,从而觉醒,愿意在日后对生命作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