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余则成”的原型吴石,还是解放军少将刘连昆,海峡两岸这些惊心动魄的谍战都已成历史。然而,今年发生的“张显耀涉共谍事件”和“台谍策反陆生事件”,又让“台谍”与“共谍”两个词汇进入人们的视线,两岸关系也蒙上一层阴影。
正当两岸三地的目光聚焦在香港中环的时候,一则出人意料的消息又让台湾海峡掀起了波澜。这次事件的“主角”有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台谍。
据中国大陆官方媒体《环球时报》报道,有台湾情报人员利用歧视大陆学生的“三限六不”政策,拉拢策反赴台留学的大陆学生,并威逼利诱陆生返回大陆收集情报。报道中还公布了三名台湾人的照片和身份证号码,指他们为台湾间谍。
这篇报道被大陆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迅速引发舆论热议,经台湾媒体转发、报道后,亦在岛内掀起不小的波澜。对于报道中所指的间谍,台湾官方予以否认,国安局回应称“未在校园从事情报工作”,陆委会则称“陆媒不应妄加揣测”。
由于报道中所指的被策反对象是学生,加之前段时间台湾陆委会特任副主委张显耀涉“共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起“台谍风波”引发了各种解读。
学生被牵扯进间谍风波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不断增进交流,越来越多的大陆学生选择赴台留学,他们不仅和当地学生一起念书,其中有些人还积极参与学生运动,“陆生”已成为台湾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台湾政府的“三限六不”政策,也让陆生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所谓“三限六不”,是指对大陆学生限校、限量、限领域,不给予加分优待、不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不得报考岛内公职人员考试、不可续留台湾就业。
环时的报道称,台谍正是利用了陆生想补贴开支的心理,通过问卷调查、提供兼职等方式进行接触,再通过威逼利诱,索取大陆政治、经济、军事相关政策和涉密信息。
对此,台湾教育部次长陈德华表示,从来没听过这样的事情。据BBC报道,陈德华指出,陆生来台仅限于教育交流。台湾大学和高雄师范大学也表示,不会干涉陆生的课后活动,对于台谍吸收陆生一事更是从未听闻。
对于这起“台谍风波”,在台湾的大陆学生反应不一。据《中国时报》报道,台大国发所博士班的陆生张可说,这篇报道在他看来根本不合逻辑,同学把这种事当谍战剧或笑话看。但另一名陆生王钦则说,台湾国安单位、军情单位跟陆生接触的情况确实“广泛存在”,不过他认为,除非该陆生是“官二代”,通常没办法提供有价值情报,台湾政府部门这样做是在浪费预算。
很多接受采访的陆生表达了忧虑之情,担心大陆方面会收紧赴台留学政策。对此,台湾民进党立委蔡煌琅称,这篇报道对陆生的警告意味浓厚。《联合报》的社论亦分析说,环球时报的文章意在对赴台陆生提出警告,希望他们节制言行。
“台谍”与“共谍”
对于大陆发布这篇报道的原因,亦有台湾媒体分析说,此事与张显耀涉“共谍”事件有关连。
今年8月,台湾陆委会特任副主委张显耀忽因“家庭因素”去职,引发猜测。此后,传出惊人消息,台法务部调查局将张显耀以泄密罪嫌法办,直指张显耀“可能为中共之间谍”。这起“共谍”在台湾岛内闹得沸沸扬扬,至今尚未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
台湾《联合报》的社论称,大陆官媒这次报道“台谍”案,可能是对先前张显耀泄密案的反击。以“台谍”对“共谍”,堪称一记回马枪。
“台谍”、“共谍”这些名词,听上去似乎是电影里的元素,但在台海对峙的数十年里,双方的谍战一直真实地上演着。这些隐蔽战线上的斗争,虽然不见硝烟,但惊心动魄之处,丝毫不亚于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共的情报人员也随之在岛内展开工作。但是在1950年,由于身份暴露,包括吴石(电视剧《潜伏》里余则成的原型)、朱谌之等一批中共情报骨干遭到逮捕并被处死。这是台海对峙时期第一起重大间谍事件。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渗透与反渗透的情报战时有发生。时间到了1996年,在“台海飞弹危机”中,美国航母的迅速介入,以及李登辉的“空包弹”言论,让大陆方面意识到情报泄露。根据线索,当局抓获并处决了向台湾泄密的解放军少将刘连昆。刘连昆案与后来的刘广智(也是少将军衔)案,皆是震惊高层的大案。
后来,随着海峡两岸的关系趋于好转,“台谍”和“共谍”等词汇已较少被双方提及。
两岸气氛 短期内难望祥和
今年先后发生的张显耀涉“共谍”事件和本次“台谍策反陆生”事件,又让两岸关注起谍战这一话题。在台湾调查张显耀案的同时,大陆方面也着手制定涵盖领域更广的国安法,10月27日,人大常委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中,明确定义:境外机构、组织、个人,指使资助他人实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活动,即为间谍行为。
对于这次“台谍”事件的影响,大陆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称,高度关注有关报道,并要求台湾有关方面立即停止此类策反行为。台湾陆委会副主委林祖嘉则表示,两岸关系发展上难免会有“各种情况的发生”,但是陆委会仍期待维持稳定、良性关系,才是对两岸有帮助。
对此,台湾《联合报》评论说,这次事件是否意味两岸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滑落,尚难断言。但在“台谍”对“共谍”的气氛下,两岸短期内气氛将难望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