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运动”持续了一个月,社会同时出现裂痕——对占领运动意见不同的人士更趋壁垒分明,警民关系备受挑战。对话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修和却能让人走更远的路。
教会从未抽离于社会,相反它建立了协助社会对话的传统,为敌对各方、制度及受害者促进修和,不过,有时和平种子要经历多年后才能绿树成荫。教会中致力于和平与对话的天主教运动“基督和平”(Pax Christi),在推动和平的工作上累积了许多宝贵经验,可让不同地方借镜。
基督和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法国天主教人士发起,战后继续推动人权、裁军、宗教和睦,透过对话工作缓解地区冲突,包括促进圣地和平,也与穆斯林等不同宗教人士合作;近年亦推动倡议工作和加强地区网络,如关注中东冲突和难民问题。
基督和平成员长年投入和平工作,与受压迫者同行并转达教会的关怀,陪伴当地人面对困难而非“介入”问题。他们重视灵修,具备清晰理念;同时让教会内所有人参与。
而“圣艾智德团体”的工作更证明基督徒在推动修和方面可以有更具体的贡献:该团体于八十年代曾协助非洲国家莫桑比克(Mozambique)各派系间的谈判,在多方面努力下,各派系终于一九九二年在罗马签署和平协议,结束了十多年的内战。
上述基督徒团体的经验反映,辨识“时代征兆”和为社会把脉的能力需要累积时间和经验;同时亦不忘灵修祈祷。环顾今日香港处境,过去数星期青年基督信徒在请愿活动期间自发举行祈祷聚会,为这场社会运动补充了灵性幅度。由此,默观不但能够为基督徒的社会参与提供养份,也能够让他们怀着信德,将人力有所不逮的事交托给上主,向更高的价值开放。
在道德价值日形相对、人人确信自己拥有真理的社会上,对话与修和之路更难走。本笃十六世任内提醒我们,真理应是开放并包含对话:“充满真理的爱德能使人明白它丰富的价值,能被接纳、被分享。其实,真理是言,从而产生对话、沟通及共融。真理既使人摆脱主观意见及个人感受,使他们能超越文化及历史的局限,使大家一起评估事物的价值及真义。”(《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
面对不同声音,圣奥思定说:“在必要事情上,我们要一致;在怀疑事情上,我们有自由;在一切事上,我们要有爱德。”虽然基督徒对这场运动的见解各有不同,但爱德是基本价值。在这场关乎港人前途的运动,每位教徒均须负起促进对话与修和的使命,尤其是参与运动的人,固然要从默观中反思路向。
这场占领行动总会结束,展望信徒继续关怀社会,透过祈祷来支持人民,并协助修补社会裂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