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在二○一四年十一月十日,公布今年港人身份认同和对国家认同感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仅8.9%受访市民自认“中国人”,打破二○一二年创下的12.6%低位;反观自认“香港人”的受访市民,由二○○八年最低的16.8%,今年跳升至26.8%。若结合选择“香港人”或“香港人,但都是中国人”,即以港人身份优先的比率,则较前年的65.2%升至68.8%。若以年龄划分,仅4.3%的八十后(三十四岁或以下)自认“中国人”;认同港人身份优先的八十后,比率高达82.6%。
近年,“香港人”身份认同的上升,以及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下降,其原因和中港两地的交互发展有重大关系。从民众层面来分析,近两三年大陆旅客和本地人因自由行政策而引申的空间和文化冲突,激发了中港两地民众的对立,亦令本土主义在港得以发芽。从政治格局层面去看,每当中国政府试图透过港府的政策建立香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从而对政权的政治效忠(例如二○○三年国家安全条例争议和二○一二年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争议)时,往往引来社会强烈反弹,最终在大型群众运动施压下迫使政府草草收场。换言之,中国政府要香港“人心回归”,但采用的方法却往往最不得人心,更使香港人,尤其青年人的国族认同感下降。
中国政府对港形势的误判并非偶然,而是一直以来对港政策偏狭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掌政后,对香港“长期打算,充份利用”,仅将香港视为中国在冷战格局下的战略棋子;在过渡期至今,中国政府一直强调香港为经济城市,同时以大量政治工程试图将香港“非政治化”。这些政治工程,一或利诱(例如CEPA和自由行),一或推动民族主义(例如上述的国民教育,以及最近将“雨伞运动”描绘成外国势力控制的颜色革命等)。然而,雨伞运动正好揭示了新一代的香港人一方面不认同政权的民族观,也不在意中国对香港的所谓“经济好处”;这些经济好处,反而是激发港人身份认同的催化剂。特区政府最近将青年追求民主普选归咎于其物质生活问题,不单将问题错置,更无疑是火上加油。学联在大专生罢课提出“命运自主”,正反映了年青一代的香港人不甘日后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沦为中国大陆政经附庸;面对拒绝真普选的政权,只会更抗拒香港和中国大陆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融合。
中国政府愈是强硬(例如坚持“831”人大决议),就愈可能增加新一代以至下一代香港人对国家的离心力。就如台湾的反服贸争议,重新激发台湾的本土意识,承传到年青一代,更被视为令主张两岸更紧密合作的国民党在最近“九合一”县市选举惨败的关键因素。短期内,如中国在普选问题上坚持强硬态度,那么新一代的香港人将更难与中国建立互信,遑论国族认同;从长远看,如中国依然故我,继续推动惹人反感的民族主义工程,只会令“人心回归”成为镜花水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