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菲律宾牧灵访问的最后一天,教宗方济各18日在马尼拉黎刹公园(Rizal Park)冒雨主持近七百万人参加的大型露天弥撒,打破历来教宗集会人数纪录。主持弥撒前,他于上午先到有四百年历史的马尼拉圣托玛斯大学与各宗教领袖及青年团体交流。期间,有两名儿童讲述他们过去流浪街头的经历。14岁的男孩云·楚拉(Jun Chura)告诉教宗说他从小就在垃圾堆上找吃的,困了就在街头席地而睡,亲眼目睹了发生在流浪儿童中许多不幸而又可怕的事情。而12岁女孩利则拉·帕洛马(Glyzelle Palomar) 则泣不成声地问教宗说:“许多孩子遭父母遗弃,很多人成为受害者,遭遇许多坏事,像吸毒卖身等,天主为何容许这种事发生?即使错的不是小孩,为什么只有一点点人帮助我们?”
深受触动的教宗将拟好的演讲词放到一旁,抱住利则拉对听众说:“她提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全场只有她这么做。她甚至无法用言语完整表达,只能用泪水。”教宗接着说:“为何孩童受到这么多苦难?当我们能扪心自问并哭泣,心中就有答案……今天的世界不知道怎么哭泣,对于生活的某些现实,我们要用泪水清洗过的眼睛,才看得清楚……如果你不懂得怎么哭,你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基督徒。”教宗还对着听众赞扬女性,强调女性可以用不同于男性的眼光看待事情,他说:“当下位教宗到访时,请让更多女性和女孩子出现在你们中间。”在随后的弥撒讲道中,他又针对菲律宾的贫穷贪腐问题,指出是罪人制造了“维持贫穷、无知和贪腐的社会结构”,呼吁信众由家庭和小区互助开始,建立“公义、正直与和平的世界“。
据统计,在菲律宾,目前有150万儿童处在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流浪状态,其中7万以上是在马尼拉市区。尽管不少慈善机构早已经开展了救助工作,但比起庞大的流浪儿童群体,也只是杯水车薪。上述的男孩云和女孩利则拉如今就是在一个叫Tulay ng Kabataan 的基金会的帮助下读书生活的。本人曾两次去过菲律宾,每次都会被眼前频繁出没的流浪儿童所震惊:当他们伸出沾满污垢的小手向路人乞讨时,那充满期望但却流露出胆怯的眼神会使你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涌上心头:同情、惊讶、恐惧、内疚……然而,十次有九次,我都急忙夺路而逃,因为有朋友提前警告过我,千万不能随便给流浪的儿童钱物,否则要么会招来一大群儿童讨要,要么所给的钱物会进了成年嫖客、酒鬼、瘾君子的腰包!如今,看到教宗在众目睽睽之下,不但耐心聆听两个流浪儿代表的诉说,而且紧紧拥抱他们并要求大家通过“扪心自问并哭泣”来寻找答案,我除了愈加感到内疚外,也开始反思:作为世界上第三大、亚洲第一大天主教国家,菲律宾为何不能解决如此多流浪儿童的问题?其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是如何造成的?其民主制度为什么不能改变如教宗所说的“贫穷、无知和贪腐的社会结构”?教会在这方面做了些什么?
提到教会,菲律宾当然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信仰文化及传统,不但教堂和修院林立,而且不缺神职人员和修道人士。然而,就在一个个有持枪保安把守的教堂和修院门口,伺机乞讨的流浪儿童也在不断地来回走动,与教堂和修院内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不忍目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上述教宗所说的“对于生活的某些现实,我们要用泪水清洗过的眼睛,才看得清楚”、“如果你不懂得怎么哭,你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基督徒”等话语,与其说是给在场的青年人听的,不如说是给整个菲律宾教会听的。而在哭泣之后,更重要的则是改变“维持贫穷、无知和贪腐的社会结构”,建立“公义、正直与和平的世界”,从根本上解决大批流浪儿童和其它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不疼不痒地说几句“我为你祈祷,愿天主保佑你”之类的官话、套话,更不是一边说官话、套话,一边却贪财敛钱,挥霍浪费,将流浪儿及其他穷困人求助的声音和泪水置之度外。
是的,从上任伊始便渴望看到一个“贫穷而且是为了穷人的教会”(a Church that is poor and for the poor)的教宗方济各,在面对两个曾经的流浪儿童时,无疑被他们的亲身经历所深深触动,而12岁女孩利则拉流着泪水所提的问题却是迄今为止无人能满意作答的问题。但教宗方济各的回应却至少给她带来了安慰和尊严,也给今天的教会,包括他刚刚访问过的菲律宾教会和渴望“明天就能访问”的中国教会,指明了方向:先和他们一起哭泣,然后采取有效行动去改变必须改变的,建立应该建立的——也许首先要改变的正是教会本身和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那些像政府官员一样掌握着资源和权力的人们,而首先要建立的则是符合福音价值的体制、伦理和道德;否则,教会不但不能够起到教化和改良社会的作用,反而会成为于事无补的官僚机构,即使再兴旺发达,而且不断地高呼“主啊!主啊!”,最后也难免被耶稣以“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吧”(玛7: 21-23)这样的训斥拒之门外的可悲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