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现时正分阶段推行“正规教育课程框架”(以下称课框),希望以此推行教育改革。所谓“课框”是指由政府所订定的正规教育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课程。课框的内容亦包括课程发展准则、学习领域的划分、教育活动时间的安排和主要科目的设置。
课框的推出表示澳门政府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期望。理想的课程改革不应只是针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而是如何通过课程的改变让相互隔离和重叠的部分变为相互配合和协同的新型关系,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于澳门现实生活。
可是,目前的课框只针对课程结构的改变,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改变,也没有考虑各校之间课程程度的配合。所以,课框可算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而已。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威洛克(R. G. Havelock)教授曾概括“教育改革”(以下称教改)的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这句说话包含了三点:一)教改需要引起教育实际现状的变化;二)现时的教育状况会有明显的转变;三)教改的结果有正向与负向这两方面。
那么,对于天主教办学机构而言又有什么变化?明显地,现时的课框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议题:课框并没有为“宗教”这一科设置一个专门项目。这是否表示在现时的课框内不能教授宗教这一类属灵的科目?答案当然不是。因为在课框内并没有扼杀宗教科目的存在;只是考虑到不同学校的背景和立场,而不列入主要的项目中。在目前的课框设计下,天主教学校可以将宗教科融入其他科目内。
但是,在幼稚园方面,课框在幼儿教育课程的规范中对宗教科目的设置的确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课框中的幼儿教育并没有“其他科目”可供选择以进行融入安排,充其量只有非教育活动这个项目可以加入宗教元素。本质上,幼儿教育以游戏为主,在游戏教学设计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宗教性的元素完善。
上述的浅见或者可以暂时解决天主教学校处理宗教科的问题。但是,办学实体最终应尽力向教育暨青年局反映宗教科对天主教学校的重要性,并应考虑宗教科在课程框架中幼儿教育的部份重新检讨。
有澳门天主教学校指出属教友学生只占学校的总人数约百份之一,这表示一个一千人的学校,只有十位是教友学生。虽然是一个好骇人的数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亦是天主教学校存在的原因,也是让学生及家长能认识天主,接受福音的一个良机。如果天主教学校没有宗教科,无疑会阻碍教会的福传道工作。反过来说,由于课框在理念上对宗教是持开放态度,那么,能够左右福传工作的成效就是办学实体自身。
灵修必须在生活中体验出来,而不是单靠形式上的传授。但对于完全不认识天主的幼儿和青少年,形式上的传授也是必要的,因为直接的知识教授能有效地让幼儿和青少年有系统地认识天主。
但在幼儿到青少年时期,除了教育方式的传授外,日常生活中体验主的临在亦有需要。例如在早祷时间可以加入一些《圣经》的故事和两三分钟的讲道,必定可以加强幼儿和青少年感受天主的爱。教授宗教课时,课程可以以圣经故事为主线,有系统地把旧约到新约的《圣经》故事分布在不同年级教授。这样可以贯穿整个教会历史,更能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赞美天主和天主对我们的爱,以加强我们的信德。
另外,在学校举行弥撒是有必要的,因为除了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天主的赞美,更能让学生感受天主对我们的大爱。同时亦能在举行弥撒前,在宗教课简介弥撒和礼仪的相关知识和意义,这必定能让幼儿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天主对我们的爱和牺牲。
────────
撰文:陈玉叶,教育学博士,现职中学导师。
【完】来源:《号角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