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我的恩师,已故耶稣会中华省省会长朱励德神父发起的 《中华基督神修小会》,以 “继续基督在中华之使命” 为主旨,成立已历四十余年,会员遍布全球各地。其北美分会将于今年7月份在美国费城举行2016年共融营,并举办 “辨识时代的讯号”专题座谈,邀请我提书面报告。附上报告之一,分享并见教于天主教在线读者。
辨识时代的讯号之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引发人类思想的再启蒙
廿一世纪伊始,我们有目共睹着一个巨大的人类历史变局。这个变局所及,不仅冲击现有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也挑战传统的宗教生态和社会体制, 进而改变了个人与社会对话和互动的方式。
从阿拉伯世界的颜色革命,欧洲右翼政党的快速壮大,伊斯兰国平地崛起,到香港和台湾的学生运动,其中一个共同点是草根群体情绪的凝聚和意见的表达在正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而时下美国如火如荼的总统选举,共和党的Donald Trump 和民主党的Bernie Sanders 为首的非典型政客,公然扬弃被政治人物视为圭臬的“政治正确” ,挑战其党内的建制大老与既得利益集团。却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共鸣。在信仰领域,代表正统价值观的主流宗教,在文明越发达的社会似乎越发式微,而宗教极端主义和无神论思潮却日见膨胀。
这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变局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对普通民众知识获得渠道和话语权的彻底改变,以及其对现代人类思想意识的再启蒙。
以往需要花钱费力才能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现在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在屏幕上显现。以往靠大型集会造势或政治号召才能拟聚的群众激情,现在变成了网路上成千上百条兴奋或愤怒的反馈留言。随着网路民意力量的加强,以往左右民意发声,或是引领群众思想的社会(包括教会)上层权威已日趋没落,而草根团体与基层民众的诉求,逐渐形成新的社会声音。
这种改变颠覆了千年来塑造成的金字塔型的人类社会结构。去中心化与去权威性的结果,一种扁平的,多元多极的新意见表达方式已然出现。
抑有进者,社交媒体为不分贫富,不论出身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和发言的平台。个人可以匿名或是用代名,按专业,兴趣或理念,在各式各样的聚合群或部落格中, 与三江五岳互不相识的人交流互动。这种 “卿也不知你,你也不知卿”的氛围,营造了不受传统礼教约束,不惧政治禁忌,敢于质疑主流价值观的网络 “虚拟人格” (virtual personality)。而这种虚拟人格不需再维护那个为了自我保护而成天带着的社交面具,可以无顾忌的发出真实的自我心声。其结果是:原以为是单一的,孤独的,不敢声张的沉默与无奈,却在网路上凝聚成了嘹亮的群众怒吼。这种意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个人在社会的自我定位和自我期许:敢于真情表白,要求诚实与真相,不再容忍“政治正确” 掩护的竞选虚伪,或是打着捍卫真神幌子的宗教伪善。
二,三百年前的启蒙运动将人类思想从以神学权威为主的认知体系解放出来,打破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神话。而现时代的网路社交媒体, 却是历史上第一次,草根民意的凝聚和壮大变得如此方便且成本低廉。这个新的认知和行为体系,将带动人类思想的再启蒙和社会行为的再解放。传统的权威很快的将威风不再,昔日那些道貌岸然的“主流”价值观,也要面临新人类意识的重新检验。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波信息技术革新对未来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有多深多远?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历史的巨轮推动着人类心智和社会理性不断成长。那些无法适应时代改变的旧事物,或是拒绝时代信息的旧思维,将被历史无情的抛弃。
我思,我问:
我思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促成了人性“真我”的自由呈现。这种近乎任性的真情表白,在了无禁忌,无远弗届的网路上合纵连横,重新塑造了草根群体的社会力量和话语权。沉默的自我不再渴望社会多数的认同,因为他们发现其实自己才是真正的多数。对主流体制有所怀疑的人也不必再沉默,因为他们可以凝聚新的主流。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提升与质变!
我思二:宇宙是运动的,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现时代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明转型。文明转型的主动力是价值转型。新的时代需要一个新的价值体系。那么,在这个新的体系里,宗教和教会如何重新定位?
我思三:自古以还,宗教神性被充份放大,坚持自身是绝对且唯一的真理。这种 “真理”走到尽头,就走入自我荒谬的程度。教会反而成了持仗 “教权神授” 的新统治者。 17世纪伽利略因为提出天体论,而倍受教会挞伐和迫害。现代的生命起源与基因研究也受到以天主教会为首的宗教抵制。历史上神学与文明的冲突不断。
尼采说上帝死了,就是指传统的价值观已经失效。但是信仰与理性是唯人类才有的精神意识,从未,也不会消失。
有些讨论未来宗教发展的社会学论述指出:随着互联网带动的社会巨变和文明转型,有型的教会权力结构将逐渐降解而式微。但是,关怀弱势和实现现世的公义,寻求更有意义的人生,仍将是人性的呼喊和人类信仰的追求。这不就是 “福音的喜悦” 展现出的方济各精神吗? 南怀瑾也曾预言:“到本世纪末,各类宗教都将摘除其神圣的外衣,携手共同致力人文悲悯与社会服务”。
我问:那时,失去了寺庙教堂庇护的神明们,将何去何从呢?
作者耿庆文为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加拿大文化观察者。阅读该作者其他作品,请连接: https://twitter.com/JohnCK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