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早前公布反映社会贫富悬殊的数据「坚尼系数」达0.539,创下四十五年来的新高;即使除税及福利转移后仍达0.473,超越0.4的警戒线。在近年各界加紧扶贫的同时,现实却是「愈扶愈贫」,这为教会的慈惠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房屋问题是本地基层人士生活上的最大困难,加上工时长、最低工资未能追贴生活所需。因着社会欠缺租务管制及标准工时等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短期的施惠都只是杯水车薪。
当贫穷根源深植于社会结构与制度当中,基层人士的发展机会不断受到剥削,教会亦要反思,如何因应社会环境尝试具体而有效的扶贫范式。
教会团体在拉丁美洲开展多年扶贫工作,并取得一些进展,他们敢于担当先知,处理不公义的社会制度──导致贫穷的根源。他们除了帮助人民充权及营办福利项目,更推动廉洁精神以抗衡歪风;面对矿业破坏环境,传教士亦直斥社会上既得利益阶层,且冲着权贵去协助居民争取应有权利。
这些扶贫经验对香港社会推动通盘的扶贫策略,以至本地教会各团体加强爱德行动的协同效应,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会素来重视穷人的困境,教宗方济各定本年十一月十九日为「世界穷人日」,他最近在穷人日文告中亦呼吁社会正视穷人如何受制度剥削:「他们受到卑鄙利益的剥削,以及权力和金钱邪恶思维的践踏。」不幸的是,今天「愈来愈多不光采的财富囤积在少数特权者手里」。
为此,教宗呼吁各界对这些问题不可「无动于衷和逆来顺受」;同时也要「引导人去真正会晤穷人,使分享成为一种生活风格」。
近来本地经济有复苏迹象,基层人士却未见受惠,基督徒能否对此无动于衷?
至于本地教会的慈惠工作,跟拉丁美洲明爱项目的相同之处,是致力在社区建立长远的「社会资本」。各总铎区的「基层饭局」志不在分享美食,而是借此窗口为弱势连接服务及充权,至于将来如何从更阔的角度及连接更多服务向导,则有待教会人士发掘。
九月二十七日便是慈善事业的主保圣云先瞻礼,让我们请求圣人转祷,好能效法他的同理心,并连接众人去拓展新范式,与贫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