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贷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调低中国主权债务信贷评级,由“AA-”降低一级至“A+”,为自1999年以来首次。不过标准普尔其实并不标准,包括标普在内的三大评级机构运作模式有利益冲突之嫌,即使经过金融海啸后改变仍不大,降评级引来批评指三大评级机构放生欧美等发达国家,却为难个别新兴市场,金砖五国更嚷着另起炉灶,抗衡美国等的“标准”。
标普周四(21日)发表声明,指中国信贷长时间增长,提高经济及金融风险。虽然信贷增长有利强劲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及资产价格上升,但该机构相信,这也同时打击金融稳定。因此该机构将中国的主权债务评级,由“AA-”降低一级至“A+”,评级展望则从“负面”调整至“稳定”。
该机构同时调低3间主要在中国营运的外资银行评级,当中包括滙丰中国、恒生银行中国及星展银行中国,指若中国主权债务违约,3间银行也难以避免会破产。
标普是三大评级机构中,今年第二间调低中国主权债务信贷评级的机构。今年5月,穆迪同样以关注中国债务水平为由,将中国主权债务信贷评级由“Aa3”调低至“A1”;当时中国财政部就回应:“穆迪高估了中国经济面对的危机,又低估了政府深化改革的能力。”至于惠誉则于7月确认中评级维持A+不变,展望稳定。
美国机构掌信贷评级生死大权
华侨银行经济学家谢栋铭表示,市场早已预期标普会在穆迪降级后出手,因此不太惊讶;不过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驻香港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夏乐则指,标调降低对中国主权债务信贷评,对中国企业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企业评级不能高于主权债务评级,换言之令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掌控国家及国内企业信贷评级“生死大权”的,竟是3间来自美国的评级机构,这不只是中国面对的状况。2015年同属金砖五国的俄罗斯及巴西先后遭穆迪降低评级,南非于过去一年亦徘徊于“垃圾级别”,标普4月对南非的主权债务评级为“垃圾级”。外界对“三大”的批评愈来愈多,指3间机构频频降低发展中国家的评级,是从西方国家政治利益出发,是不公平的。
金砖五国推自家机构抗衡
难怪今年9月初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峰会上,五国重提2015年初次提出的建议,由五国主导,成立三大以外的评级机构,可以对金砖五国、甚至五国以外评级,目的是确保更“平衡”的看法。金砖五国中,中国、俄罗斯、印度及巴西四国均已有“自家”评级机构,但从未以能与三大比较。
客户付费要求受评 制度显利益冲突
外界对“三大”的批评始于2008年金融海啸,主要由于评级机构的“发行人付费模式(Issuer Pay Model)”,即各企业或组织支付评级机构,让评级机构评分,而不是由使用评级资料的投资者付费。这个模式明显有利益冲突,评级机构倾向给予负责付费的受评企业想要的评级,不多去质疑受评企业面对的风险或帐目是否准确。对于没有付费予做评分的企业,评级机构就更“大方”,以吸引对方往后“帮衬”;外界认为这就是引发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尽管金融海啸后,美国监管机构收紧对评级机构的监控,发行人付费模式却仍未改变。
全球有150间评级机构,但三大评级机构合共已为全球95%债券评级。当中标普及穆迪各占40%,惠誉占15%,当标普及穆迪在同一债券上看法有重大分歧,惠誉就会成为关键。至于标普及穆迪看法有分歧,主要由于标普以发债方有几大可能会违约作为标准,而穆迪则以发债方多久才违约作为标准。
对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已发展国家,主权债务遭降级影响不大,但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可谓“呼风唤雨”。为免再受“三大”的气,金砖五国2015年提出设立评级机构抗衡。金砖五国人口占全球一半,经济生产达全球四分之一,有实力设立一个较三大更公平、公正、公开的评级机构,但新机构如可“抢生意”、架构如何营运才可以提高可信性,而不是沦为政治工具等,似乎在五国之间仍未有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