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专题是:香港拾荒老人悲歌,贫富悬殊冠亚洲。香港人均所得位列亚洲前茅,却有约万名低收入长者在街头捡拾纸皮,赚取极微薄的金钱维生。拾荒老人的悲歌,不仅折射香港贫富悬殊尖锐,也暴露香港人缺乏全民退休保障的痛苦。香港政府坐拥巨额储备,却长期以「积极不干预」的市场化思维,拒绝实施全民退休保障。八九十岁拾荒老人的身形,成为香港耻辱的印记。
专家如何看待香港如此多拾荒老人的问题?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总主任黄和平表示,当香港唯一的退休措施就是强积金,而公积金在香港生活成本高的情况下,并不足以安享晚年。他表示,长者在七十岁以后的医疗费用会急升,因此不少长者的积蓄都怕不够养老,唯有压低支出,甚至再尝试工作来维持收入,结果很多就成为拾荒长者。
香港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
香港的贫富悬殊是财富分配问题,源于香港政府理财思维以及管理模式需要革新,不能再以过去「积极不干预」的思路进行。香港政府长期以来抱有「积极不干预」的理财原则,相关不干预概念由六十年代的财政司司长郭伯伟提出,七十年代末由夏鼎基完善,回归以后的香港政府,也尽量不增加政府的常额开支,倾向以一次性拨款处理。
专家对纾缓贫富悬殊问题提出哪些建议?
政府委托研究的香港大学教授周永新,提出了「全民老年金改良方案」,政府只需要一笔过注资五百亿港元,让市民年满七十岁才可以领取、资产不超过五百万、全年离港不超过九十天等复杂的条件,预计基金可以持续五十年运作,而且本金仍未耗尽。但这项建议并不获香港政府接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