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耿慶文觀點》 川普解密檔案再掀波瀾:梵蒂岡與狼共舞?

时间:2025-04-16  来源:原作  作者:耿慶文 点击:284
特朗普解密檔案再掀波瀾:梵蒂岡與狼共舞?

2025年3月29日,美國總統特郎普授權解密的冷戰時期檔案,特別是一份1972年中央情報局(CIA)備忘錄,揭示梵蒂岡與美國政府之間的隱晦交往過程,引起全球譁然。

文件提及兩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與保祿六世,指出他們與CIA的合作關係,並在情報行動中以代號「V-1」和「V-2」被指涉為非正式聯絡人。

不出意料,梵蒂岡教廷立即發出嚴正聲明,否認相關報導內容。強調:「所有教宗的行爲都是出於信仰,而非地緣政治算計。」但這遲來的曝光卻引發了梵蒂岡觀察者們對教宗入世角色的深度關切和爭論。

該文件顯示,冷戰時期CIA將梵蒂岡視為滲透東歐共產陣營的「戰略資源」。若望二十三世提倡教會現代化,緩和與蘇聯的關係,被美國視為「反共事業的潛在障礙」。 CIA 透過教廷內「親西方」的主教們和義大利外交官向他提供情報,施加影響,促使若望二十三世同意CIA 透過拉丁美洲的教會組織進行反共宣傳。而保祿六世長期表達對歐洲共產主義擴張的擔憂,他當選為教宗被認為與美方的「隱性支持」有關。

另一個更具是爭議性的教宗是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1978-2005)與 CIA 的相互為用。這位出生於波蘭的教宗,公開批評共產主義對信仰自由的壓制,呼籲支持東歐地下教會,而使他成為蘇聯陣營的眼中釘。

前CIA局長威廉·凱西(William Casey)的傳記披露:CIA 透過外交渠道,常規性的與若望保祿二世分享東歐局勢情報。 記者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1982年於《時代》雜誌指出, CIA 也曾獲得梵蒂岡提供的東歐教會受迫害情報。儘管無直接證據顯示CIA 指揮教宗的行動,但雙方顯然意識到彼此行動的戰略互補性。

歷史學家安妮·艾普鮑姆(Anne Applebaum)在《古拉格:一部歷史》中記載,CIA透過非政府組織(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波蘭地下反共組織,而若望保祿二世對團結工聯(Solidarity)的精神支持,與美國戰略形成「無形協作」。前美國總統雷根的顧問理查德·艾倫(Richard V. Allen)曾就催化東歐劇變與波蘭共產政權垮台,稱若望保祿二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秘密武器」。

許多梵蒂岡觀察者都強調,解密檔案的內容需謹慎解讀。在冷戰的背景下,梵蒂岡確實面臨著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艱難抉擇。時至21世紀,梵蒂岡與美國意識形態已經漸行漸遠。現任教宗方濟各,批評共產主義,也譴責西方「不受限制的資本主義是新的暴君。」

在信徒心目中,教宗成為「特工」的指控不僅牽涉歷史真相,更涉及信仰的道德權威。無論解密檔案內容的真實性如何,這一事件促使社會反思宗教與政治之間的微妙關係。

作者: 耿慶文   加拿大文化觀察者   
上一篇:去岁年度汉字:变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2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5 05:53:35 发表 [2 楼]
耿庆文:迈向成熟的信仰——教宗良十四世面临的社会挑战

2025年5月8日,梵蒂冈城西斯廷教堂的烟囱冒出白烟,天主教会迎来新任教宗良十四世。他将领导这个拥有千年传统的宗教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就在选举教宗的闭门会议召开前夕,法国《十字报》于5月6日刊登了捷克神学家兼宗教学者托马斯·哈利克(Tomas Halik)的一篇专文,题为《教会必须迈向更成熟的基督信仰》。哈利克的论点揭示出,社会变迁对宗教机构与信仰实践构成的深层挑战,不仅体现了神学思维的进程,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信仰所面临的危机。

在“后世俗化”时代,宗教的角色正在经历质的转变。过去,信仰通常被视为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生于某一特定宗教传统之中,往往不须选择,甚至无从选择。这种文化性的信仰形态,在20世纪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 Berger)与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宗教正逐渐变得“选择化”(optionalized)与“个人化”(privatized)。换句话说,信仰不再只是文化身份的延续,而是个体对灵性渴望与伦理召唤主动回应的结果。

信息科技的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知识权威去中心化。教义不再仅由神职人员垄断与传递,信徒可以轻松接触来自全球的神学资源与宗教讨论。这种“信息平坦化”的现象,令教会传统的讲坛式权威不再具唯一性。

与此同时,当代社会所强调的个体自由与伦理自律,也对僵化的教会训导提出质疑。许多年轻信徒对于生育自主、性少数群体(LGBTQ+)权益、种族正义与环境保护等议题,持有和教会不同的观点。他们希望信仰能够与现代伦理建立桥梁,而不是迫使他们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对此,教宗方济各在任期间,多次呼吁教会应放下审判者的姿态,转而成为倾听者与理解者。他主张,教会应学习面对疑惑与多元,而不是一味排斥异见。因为,“怀疑不是信仰的对立面,而是信仰成熟的起点”。

所谓“成熟的信仰”,指的是不再依赖外在权威或文化压力的支持,而是根植于个体内在的自由意志、良知判断与公共责任感。社会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信而不属”(believing without belonging):人们虽然不再参与固定的宗教仪式与组织,但依然怀有深刻的宗教情怀与道德关怀。因此,现今教会的角色也必须重新定位。教会不再是道德的裁判者,而应成为同行者、陪伴者与对话者。尤其在网络社会中,教会必须学习使用新的语言与媒介来传达信仰内涵。

迈向成熟信仰的关键,不仅在于神学思想的深化,更在于对社会结构与文化语境的理解与回应。面对伦理多元化与个体主体化的社会现实,若教会能谦卑地承认权威的转移,聆听信徒的挣扎,并提供深刻且有温度的信仰资源,将不仅能维持其存在价值,更有可能重建其信任与影响力。

总而言之,“成熟的信仰”是一条从威权体制走向灵性深度、从教条主义迈向伦理实践的信仰之路。在数码时代与社会转型的夹缝中,这不仅是一种宗教的生存策略,更是信仰得以真诚延续的唯一可能。

(作者是加拿大文化观察者)
 
回复  支持[ 3 反对[ 2 ]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4-29 07:40:55 发表 [1 楼]
任何一个宗教强大之后都不甘于只是念念经
 
回复  支持[ 2 反对[ 2 ]
推荐资讯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名神父被带走和“失联”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人进堂,否则不让开堂及接管孤儿院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出主教府,露宿街头;多位神父和老人家也无家可归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会,同时欢呼中梵协议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也不加入爱国会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世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并不消除合法的多样性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及副主教再次被政府人员带走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