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客座评论:教宗方济各的“慈悲外交”与中国遗产

时间:2025-05-08  来源:德国之声中文网  作者:吕恒君 点击:
在方济各教宗的众多遗产之中,最富争议者莫过于《梵中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的签署。新任教宗如何处理这一敏感议题,势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德国之声中文网)教宗方济各的葬礼在全球瞩目之中圆满落幕,而新任教宗的选举也已定于5月7日正式举行。葬礼现场,无论多国政要、神职人员,抑或普通信众,皆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追思与敬意——这被广泛解读为:方济各教宗的思想遗产正在获得广泛认同,而新任教宗亦当承担起延续改革的期盼。

在方济各教宗的众多遗产之中,最具挑战性、亦最富争议者,莫过于《梵中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的签署。新任教宗如何处理这一敏感议题,势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与此同时,1200万中国天主教徒——无论身处“官方”还是“地下教会”——也处在某种微妙的迷惘之中。毕竟,唯有教廷持续关注中国事务,方可能为他们的处境带来实质性改变。

方济各教宗与《梵中协议》之历史动因
与历任教宗相比,方济各教宗对中国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亲近情感,这内中有着诸多因素:其来自拉美“全球南方”,对威权统治和社会不公具有直观经验;其矢志效仿简朴亲民的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 d'Assisi),尤其关注边缘群体的艰难处境;更重要的是,作为史上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其深受耶稣会早期在中国传教传统的启发,尤其推崇利玛窦(Matteo Ricci)的文化适应策略。

众所周知,利玛窦自1583年抵华之后,采取与儒家礼俗兼容的“本地化”方式,深入与明朝士大夫阶层对话。他不仅感化徐光启、李之藻等高官皈依天主教,更赢得明神宗的关注,被誉为天主教在华传播的奠基者。方济各教宗对其极为推崇,曾追封其为“可敬者”(venerabilis Dei servus),并多次公开赞扬其文化适应理念。

利玛窦路线的继承者们,如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等,均将西方科学与数学、天文等知识引入紫禁城,并协助制定历法、参与外交事务,赢得康熙皇帝等的高度信任。但此种文化调适策略并未在教廷内部获得一致认同——道明会等保守派批评耶稣会“纵容异俗”,引发激烈的“礼仪之争”,最终导致教廷禁止“祭祖祭孔”,而清廷也于1723年正式禁教。此后天主教退入中国社会边缘,虽在清末民初略有复苏,但1949年后再次遭遇严厉打压,尤其在“文革”期间几近中断。

自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廷多次试图恢复与北京的接触。其中,波兰籍的若望保禄二世(Ioannes Paulus II )借鉴冷战时期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东方政策”(Ostpolitik),强调秘密谈判、避免对抗,以争取宗教空间。其继任者本笃十六世(Benedictus XVI )则在2007年写给中国信徒的公开信中,呼吁打破“合法/非法”的身份对立,在良知基础上维护教会合一,并为对话预留空间。

2013年方济各接任教宗之后,在前任们的“耐性外交”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慈悲”理念、历史感与主动性,因“慈悲的天主形象应奠定我们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Il volto di Dio misericordioso fonda un modo di affrontare l’impegno politico)。其积极推动中梵接触,最终促成2018年《梵中协议》的首次签署,之后亦于2020、2022、2024年三度续签,达成一个十年机制——这是自1951年中梵断交以来的首次制度性交集,亦是“慈悲外交”(La diplomazia della misericordia)的一项重要成果。

围绕《梵中协议》的争议与分歧
就实质而言,方济各的“慈悲外交”是希望借助”生机勃勃的外交“,团结不同想法、对立的政治立场以至相去甚远的宗教观点,而最终达成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和解——正如91岁的枢机团雷团长(Giovanni Battista Re)在方济各教宗的葬礼上所强调:“他指出‘慈悲’是福音的核心,并反复重申天主不厌其烦地宽恕”。

然而,具体而言,《梵中协议》关于“双方共同任命主教”的“慈悲”或“宽恕”,却一直面对着外界巨大质疑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批评来自香港荣休主教陈日君枢机。其直言该协议“牺牲了地下教会”,批评其透明度低、执行力差,甚至形容为“‘东方政策’在中国的失败延续”。

显然,陈枢机的担忧既出于历史背景,亦源于对地下教会的切身体认:在中国无神论意识形态主导之下,天主教长期承受巨大压力与政府的不信任。尤其在全面禁教年代,地下教会顶着巨大风险秘密维系与教廷的联系,得以维持梵蒂冈在中国的主教任命与圣统制度。正因代价巨大,地下信徒对任何“可能性妥协”均格外敏感。

然而,若将《梵中协议》简单视为对中国政府的“绥靖”,则未免忽略现实复杂性。笔者通过经年田野调查发现,中国官方教会亦坚持“与罗马共融”,在教义方面与地下教会并无本质分歧,其接受政府监管更多出于生存策略。同时,几乎所有官方神职人员都反对将中国天主教异化为一个“民族教会”,因这不仅削弱其普世性,也与国家对宗教的“统战”利益相抵触。

因此,目前梵中问题的关键应是在于:协议能否有效防止中共将其工具化,用以削弱地下教会或重塑教会结构?其是否真能保障“共同任命主教”的机制?江西教区2022年未经教廷批准单方任命辅理主教,以及2023年上海教区绕过教廷强行任命主教,均引发教廷不满,亦加深着外界疑虑。

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国际舆论亦需对中国的历史语境与结构性困境保持一定理解:在一个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且缺乏宗教制度传统的世俗国家,共产党对“超国家认同”的天然警惕,使其宗教政策长期以“可控性”为核心。而《梵中协议》的争议,实际上也映射出整个中国宗教生态的制度性困境。

结语:在历史张力中理解“慈悲外交”
综上所述,方济各教宗面对世界东方的威权体制,仍坚持推行“慈悲外交”,实属充满智识与远见的勇气之举。其曾坦言《梵中协议》“并不理想”,但却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显然,其努力在不挑战政权安全感的前提之下,为天主教争取基本的尊严与对话空间。

正如利玛窦当年开启“中西会通”的历史性尝试,《梵中协议》亦难以仓促定论。但其制度设计、以及对双边对话可能性的开启,却在当下极端化加剧的国际局势之中至关重要。而要避免其沦为权宜之计,则需要教廷继续保持监督与善意坚持。

或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在教廷的持续推动之下,中共正式承认天津地下主教石鸿祯的合法身份。这或许意味着一种双向的调整,也为协议注入某种现实的积极性。

或许,正如方济各教宗在就任之初所言:“天主在时间之中显现自己,他也临在于历史的进程之中。”此种“时间优于空间”的慈悲理念,依然在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希望,并非源自“强势性”的突破,而是在复杂现实之中保持信心、留住对话的可能。而新任教宗是否能继承这份历史的耐性,将不仅决定梵中关系的未来,亦关乎教廷如何面对全球威权、文化冲突与制度挑战。

 
上一篇:《耿慶文觀點》 川普解密檔案再掀波瀾:梵蒂岡與狼共舞?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名神父被带走和“失联”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人进堂,否则不让开堂及接管孤儿院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出主教府,露宿街头;多位神父和老人家也无家可归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会,同时欢呼中梵协议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也不加入爱国会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世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并不消除合法的多样性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及副主教再次被政府人员带走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