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一男子因停车问题,与一女子发生争执,随后竟然将后者两岁女儿高举过头,重摔在地,女童当场便没有了气息。虽然社会各界纷纷送上祝福与关切,但在上周五,该女童还是因为脑干受损严重,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从7月17日,北京朝阳大悦城爆发恶性杀人事件开始,到首都机场爆炸案、北京家乐福持刀杀人案,7天之内,北京连续发生四宗暴力事件;因此便有学者声称,连串恶性事件爆发,与北京近来的高温天气有关。
怨气积累暴戾提升
的确,国外一些学术研究证明,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适度的温度和光照可以触发人的警觉性,高温强光则使人烦躁易怒。
然而,频发的暴力事件,真的要怪罪到“高温”头上吗?例如,7月20日在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自爆的山东籍残疾人冀中星,他曾在当地上访10多年,因感受不公正对待,才到机场自爆;至于摔死女童的韩某,原本就是刚刚获释的前服刑人员。这些看上去的“极端个案”,往往都关联着一些非常实际的社会命题:底层民众维权渠道逼窄、社会公平失守、贫富差距增大等。如果当局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放任极端情绪潜滋暗长,整个社会的暴戾之气势必加重,每一个“生无可恋”的人都会成为社会危险因子。
暴力指数无可奉告
事实上,真要完整查看相关研究报告可知,根据统计曲线,高温的确可能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再继续升高,就不会导致暴力行为增加,反而导致嗜睡。天气预报可以提供紫外线指数、外出舒适度指数、旅游适宜指数,却无法给出“暴力指数”!
从犯罪行为学的角度来说,类似性侵害案件、人身伤害案件,都有集中高发的特点。这些案件密集爆发,说明当局治安管理仍存漏洞,而此类案件出现之后的资讯发布和社会情绪稳定能力、社会情绪疏导能力,才是近期内地当局最应当准备的“防暑降温”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