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奶制品生产商,根据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发布2016年度“全球乳业20强”榜单,伊利集团位居全球乳业公司第八位,远超位居中国第二的蒙牛集团。
作为中国的明星企业,耀眼的光环遮蔽了冰山下的暗流,伊利集团极有可能存在大量的隐性负债,一旦债务危机爆发,就会濒临破产。
伊利股份(SH.600887)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企业资产总计489.85亿元,负债合计216.72亿元,负债率为约45%,接近一半。这部分负债率基本上来自银行贷款,负债率属于偏高级别。
但是伊利集团存在着巨大的隐性负债,这就是十余年来伊利集团通过营销套路,对奶制品产业的上下游环节即奶农和经销商欠下了巨额债务,初步预计可能高达450亿元。
伊利集团的营销套路包括:一、对奶农和经销商制定非常严格的市场标准,对其进行经常性罚款;二、为了占领市场低价倾销,采取更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随时指定经销商改变销售价格,甚至进行倒挂销售,即从伊利集团高价进货低价销售;三、承诺的补贴款长期拖欠,不断积压;
从目前媒体现有披露出来的信息统计,伊利集团的河南鹤壁某经销商亏损额度最高,累计亏损达到1600多万元,其他的经销商少则也有几百万元,大量经销商受害者最后倾家荡产,被迫退出伊利集团的营销系统,甚至还发生了伊利集团经销商自杀跳楼的惨剧。
据网络媒体报道,常年有数十名破产的经销商聚集在北京东南三环内侧的伊利大厦门口,要求伊利集团赔偿;这些经销商在网络上发文称,绝大多数伊利经销商都亏损巨大,撑不下去了被迫倒闭关门,有的经销商还在苦撑。
初步预计,伊利集团的经销商约有6000家,奶农提供商3000家,如果按照每家亏损500万元计算,则有可能达到450亿元。如果这个数字成立,经销商发起集体索赔,伊利集团不排除濒临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