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绿识传人」七至八月举行五场有关「土地大辩论」讲座,八月十三日探讨劏房与住屋问题。有讲者认为此问题严峻,建议政府尽快加建公屋,同时须关注基层劏房租户面对恶劣的居住环境。
第四场讲座假黄大仙圣云先小堂举行,讲者之一、明爱社区发展服务项目主管李绍勤分析劏房与住屋问题。他罗列应有的适切住屋条件,并呼吁当局重定租金管制及续租权的保障,以提供稳定居所;同时应扩大兴建公屋比例,协助基层人士。
明爱李绍勤:全港约二十万劏房居民
李绍勤引述二○一六年中期人口统计称,全港约有二万七千多个单位分间成九万二千多个劏房,估计住了约有二十多万人;而轮候公屋平均要等候五点三年。
李指基层住户长期面对被迫迁或加租的压力,长期生活在狭小空间,承受噪音、潮湿、空气不流通等问题,「挤迫的居住环境缺乏隐私、活动及学习空间,容易产生情绪压力,甚或容易发生家庭冲突」。
「公屋可作为基层人士的稳定居所,政府应扩大公屋比例,使更多基层人士入住。」李绍勤指政府应设有租金津贴,并设租金占入息三成为上限;同时也要保障基层人士的租住权。
基层人士王静怡与儿子住在劏房已五年,期间她一直轮候公屋,「长期住在无窗户的环境,灯光昏暗,儿子也没有地方做功课,住屋环境恶劣,情绪也受影响」。
胡颂恒神父住劏房 体会基层邻里困难
过去九年住在油麻地庙街劏房单位的献主会胡颂恒神父(John Wotherspoon)分享说,他深刻体会基层租户面对的困难。他的居室只有一张上下格床,一张折台及电脑台等简单家具,上格床摆放杂物及衣服,每天他只用一盆水洗澡、洗衫及冲厕等。
胡神父说,这生活方式让他更明白房屋问题,「我与穷人、露宿者、吸毒人士及更新人士成为邻居,多年来看到不少劏房户因加租被迫迁」。
去年胡神父为协助无家者和更新人士提供住宿地方,与信徒成立团体「MercyHK」,他希望教会能帮助无家者,例如由堂区组织教徒去组成小组,定期寻访快餐店的「麦难民」,「成为朋友,聆听他们的故事,为他们寻觅居所」。他希望借着身体力行去唤起政府当局正视基层住屋需要。
此外,信仰探讨中心主任郑生来神父促请政府尽快建造大量公屋,关心基层人士的居住环境以至生态环境问题:「住屋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居住环境理想与否,影响人的身心灵需要,然而现时不少基层家庭缺乏基本的住屋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