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本笃十六世十二月九日星期三上午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主持例行的公开接见活动,接见八千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人士,并向他们介绍十二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本笃会士多伊茨的鲁佩托(Ruperto di Deutz)。这位神学家留下许多著作,其中以讨论罗马教宗的身份角色、圣体圣事和邪恶的存在为最重要。
鲁佩托出生在比利时,孩提的时候双亲按照当时的习惯,把家中一个儿子送到隐修院接受教育,像是奉献给天主一样,可能的话,走修道的路途,因此便把他送到比利时列日的圣老楞佐本笃会会院。鲁佩托进入本笃会院后,便爱上修会的生活,终于加入了这个隐修会。
教宗推崇多伊茨的鲁佩托是一位极为廉洁正直的人,对罗马圣座忠贞不二,在做学问上知道善用理性来研究信德的奥迹,并以祈祷和默观来认识这些奥迹的真义。他认为默观是认识天主的极致。在他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争端,问题出在皇帝极欲干涉教宗任命地方主教的权柄。教宗则设法避免皇帝指染教会事务,不让世俗权威操纵教宗任命主教的职权,也不愿意地方主教受政府指使,因为帝国干预教会事务出于政治和经济野心,而不在乎教会牧灵的需要。
当时烈日的主教奥特贝尔托(Otberto)倾向帝国政治,不听从罗马教宗指挥,把老楞佐隐修院院长给充军了,鲁佩托毫不迟疑地跟随他的院长被充军去。等到这位主教回头改过,听从了教宗,他才跟院长返回列日。值得一提的是:鲁佩托一直不肯接受奥特贝尔托主教祝圣为神父,因为这位主教不服从教宗。只有当他的主教听从教宗之后,他才接受祝圣为神父。由于返回列日后,一些争端尚未平息,他终于决定前往德国多伊茨,但这一去就没有再返回比利时。所以,他被称为多伊茨的鲁佩托。教宗说:“鲁佩托的榜样教导我们:当教会内部发生争端时,伯多禄继承人教宗的训导给我们保证什么是忠信可靠的健康教义,也因此赐给我们内心的平安和自由”。
十一世纪中叶,欧洲发生有关圣体圣事的神学争论,当时法国图尔教区主教贝朗瑞(Berengar)主张圣体只是象征性地代表耶稣的临在。鲁佩托极力反对这种说法,他强调耶稣的整个人性和天主性的的确确存在于面酒形象的圣体圣血中。他的大力维护正统教义致使贝朗瑞主教的主张遭到谴责。
十二世纪,欧洲也发生天主圣善全能和罪恶存在之间的争论。当时法国拉昂(Laon)神学院的教授们提出问题说:如果天主是全能全善的,为什么有罪恶存在?这些教授们用哲学方法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说:“天主并不愿意罪恶存在,但祂准许罪恶存在”,也就是说天主不情愿地准许罪恶存在。面对这种论调,鲁佩托不使用哲学逻辑来解释罪恶存在的理由,因为他认为哲学不足以解释这个重大的问题。他从天主的仁慈出发,强调天主绝对美善,除了善以外,不希望任何事物。鲁佩托指出罪恶的根源在人本身,在于人错误使用自由。鲁佩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字里行间充满宗教热忱,对天主的无限仁慈、忍耐和对人类的爱顾赞不绝口。
教宗因此结论说:“鲁佩托是一位热心、精辟、极为深入的神学家,他就像隐修院神学的每一位代表一样,知道把理性研究信德奥秘和祈祷默观联结在一起,这是认识了解天主的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