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国务卿伯多禄.帕罗林(Pietro Parolin)总主教接受意大利天主教日报《将临》访问,展示他的外交思路。在二月八日刊载的访问中,他谈到当前国际形势,包括叙利亚危机、教廷的改革,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将于日内获擢升为枢机的帕罗林指出:“教宗是教廷的顶尖外交‘代表’。在叙利亚危机中,他证明自己是一个活力充沛的外交家。这令他在国际上成为具权威及受欢迎的声音。”
帕罗林解释:“二零一三年三月,教宗与驻教廷各国大使首次会面时,已勾划出其外交政策的工作及目标:建立促进对话的桥梁,并利用磋商作为化解冲突、宣扬友爱、对抗贫穷和建立和平的手段。”教宗没有其他“兴趣”或“策略”,而在外地代表他的教廷人员也没有。
他续说:“在一个可能四分五裂的多样化世界,梵蒂冈外交政策可以,也必须会站在人民及群众的一边,从而协助他们明白到他们的差异是资产和资源,并协助他们尽可能以和平方式沟通彼此的差异、建立人性及友爱的世界,可以容纳每一个人,尤其是弱小及易受伤害的人。”
在访问中,这位教宗方济各的得力助手表示,改革教廷的目的是“使它成为精简、富弹性、减少官僚作风,以及更有效率的工具,为教宗、主教、普世教会及地方教会服务”。帕罗林承认:“尽管改革这些架构是必要的,但并不足够;还需要作出恒久的个人皈依。”
国务卿就梵蒂冈银行咨询委员会和教廷经济及行政架构的谈话内容也是意义重大的:“它们的角色及功能已列明在相关的文件中。我想强调,这些委员会是临时的‘咨询’组织,而它们的职责是根据各自相关的专业范畴,向教宗及有八名枢机组成的委员会提供建议及意见。”因此,它们并非用来制衡教廷权力的工具。它们的工作和任命即将结束。
在叙利亚议题上,帕罗林表示:“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的首轮会谈,教廷出席了在瑞士蒙特勒举行的开幕仪式。可惜的是,一如联合国调停员拉赫达尔.巴希米(Lakhdar Brahimi)所说,会议结束时,并未达致任何具体结论。尽管如此,教廷提出一些步骤,应该被采纳为实际路线图的一部分,以结束冲突并寻求持久和平。
“这些步骤现时依然适用:即时停止暴力、开始重建工作、群体之间进行对话、进一步化解区域冲突,以及所有当地及全球相关人士参与第二次日内瓦和平进程。事实上,敌对双方三年来首次彼此交谈,确是非常积极的迹象。不过,互信必须继续增加,也需要政治意愿透过谈判手段寻求解决方法。”
关于“阿拉伯之春”,他指出:“阿拉伯之春是复杂的现象,不幸地,并没有达致更大民主及社会公义等目标。这些似乎本来是爆发革命的主要动机。自然地,我们不得不反躬自问,国际社会的经济及地缘政治利益多大程度导致这失败。”
帕罗林表示:“中东基督徒面对的处境是教廷最关注的其中一个问题。”他其后暗示,教廷与以色列达成经济及财务协议,尚需一些时间:“教宗方济各即将访问圣地,定必令我们更接近签署协议的阶段。目前祇有一些官僚问题仍需解决,也需要多一点时间。”
帕罗林驳斥那些称教宗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教宗认为金钱是为人服务,而不是管治人,人们怎可以不同意他的说法呢?如果有人呼吁大家无私地与人团结,而经济及财务行动的回报上该更加考虑到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
在中国的议题上,国务卿说:“教廷非常喜爱中国这个伟大国家及其人民。最近,中国也发出信号,显示对教廷重新感到兴趣,而这兴趣很大程度上与教宗方济各获选有关;他甚至是耶稣会士,一如利玛窦。我们衷心期望,双方的信赖和了解会有所增长,而这将会透过与政治领袖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得以成事。教廷一直寻求这方面的对话,而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二零零七年致中国教会信函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完】来源:《Vatican Insider》,天亚社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