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钟经》祈祷后,教宗方济各作此宣布。“我们必须庆祝主给了我们这份宽恕,就像在荡子比喻中的父亲一样,当儿子回家时,他举行盛宴,不再记住这儿子过去所做的一切。”当耶稣遇到撒玛黎雅妇人时,他消除社会一向对妇女偏见的思维。”教宗带领朝圣者诵念:“每次与耶稣的相遇,都在改变我们的生命;每次与耶稣的相遇,以喜悦充满我们的内心。”他呼吁各方关注结核病人;向日本一间学校致候。
在3月28日和29日,天主教会将在圣伯多禄大殿、罗马多间圣堂,以及世界各地的教会,一起进行一个称为“为主24小时”的“忏悔特别时刻”。教宗方济各在今天《三钟经》后亲自宣布,他向在圣伯多禄广场的信众发表这消息。
教宗说:“这将在星期五下午,在圣伯多禄大殿进行一个庆祝礼开始。然后,在傍晚和彻夜,在罗马市中心一些圣堂将会开放,供信众祈祷和告解。这是宽恕庆节,将会在世界各地的教区和堂区同时举行。”
教宗说:“我们必须庆祝主给了我们这份宽恕,就像在荡子比喻中的父亲一样,当儿子回家时,他举行盛宴,不再记住这儿子过去所做的一切。”
在《三钟经》前,教宗分享他的默想,在宽恕、怜悯和我们的“真正的精神需求”。教宗从今天主日福音得到启发,内容记述耶稣与一名撒玛黎雅妇人的相遇(若望福音4:5-42),就在雅各伯井旁,妇人每天都去那处取水的。”
教宗说:“那天,那妇人见到耶稣‘走累了’,‘坐在泉旁’(若4:6)。他随即向她说:‘请给我一点水喝!’(若4:7)。祂如此说,消除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敌意隔阂,并打破社会一向对妇女偏见的观念。耶稣的简单请求,开始了坦诚的交谈,通过耶稣,他非常敏锐细心,进入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根据当时的社会形态,他根本不应该与这妇女说话。不过,耶稣把她的处境放在面前,没有判断她,而是对她显示关怀和体谅,从而使她走出日常的生活框框。”
教宗解释:“耶稣不是为了要喝水,而是来接触一个干枯的灵魂。耶稣需要遇见这个撒玛黎雅妇人,打开她的心扉。他要求一点水喝,主要是向妇人指出口渴的其实是她。那妇人被这次相遇打动,然后问耶稣一些深切的问题,亦是我们在内心深处的问题,但往往忽视它们。我们也有很多问题,但我们没有鼓起勇气向耶稣提问!四旬斋期是探视内心的适当时候,揭示我们的真正精神需求,并在祈祷中请求天主帮助我们。因此,撒玛黎雅妇人的例子促使我们去问耶稣,‘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
教宗说:“福音说,门徒‘就惊奇耶稣同一个妇女谈话’。但主比较任何偏见更强,为了这原因,他不怕与撒玛黎雅妇女说话,怜悯比偏见伟大。我们必须学习这点,耶稣是仁慈的。”
“这次井旁的相遇,该妇人改变了。她‘放下自己的水罐’(若4:28),跑进城里向人说了这次不平凡的经历。‘你们来看!有一个人,说出了我所做过的一切事:莫非他就是默西亚吗?’”
“她本来去那井打水,却发现了另一种水,是怜悯的活水直涌永生。她找到了那水,是她一直寻找的水!她跑到这条往往在批评她、排斥她的村,宣布她遇见了默西亚,那一位改变了她生命的人。”每次与耶稣的相遇,都在改变我们的生命。
教宗总结说:“在这篇福音中,我们感到渴望要‘放下自己的水罐’,这是一切事物的象征,表面上很重要,但在天主之爱面前,却失去价值。”
“我们每人都有一个(水罐),甚至不止一个。我问自己,也来问你,你内心的水罐是什么?即是那事物把你带离天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听到天主的声音,祂给我们另一种水。我们被召唤重新发现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和意义。这生活始于领洗。我们被召唤去作见证,一如像撒玛黎雅妇人,在我们的兄弟姊妹前,讲述与耶稣相遇的喜悦,以及惊叹天主之爱充满我们的生命。每次与耶稣的相遇,都在改变我们的生命,以喜悦充满我们的内心。”
在《三钟经》祈祷后,教宗随即回到他之前所说的。他向广场上数万名朝圣者说:“我们记住两句话:每次与耶稣的相遇,在改变我们的生命;每次与耶稣的相遇,我们内心充满喜悦。大家一起念。”朝圣者与教宗一起重复这两句话。
在圣母祈祷后,教宗方济各提醒各人,明天是世界结核病日,吁请信众“为所有受这疾病影响的人,及那些以不同方式支援他们的人祈祷”。
教宗向在场群众致候,特别提到日本濑户市的“卡比坦尼奥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