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电台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民及当地教会将于6月6日迎接教宗方济各的到访。教宗方济各也希望将“愿你们平安”这句话带给这块曾饱受战争痛苦的国家。6月4日基督圣体圣血节傍晚,教宗来到圣母大殿,将一束鲜花献给罗马人民救援圣母像前,祈求圣母护佑他在萨拉热窝的朝圣之旅。
天主教会早在后宗徒时期就在萨拉热窝生根,许多在萨拉热窝及周边地区发掘的宗教性出土文物便是明证,例如教堂、圣殿、坟场等。
公元第9世纪,斯拉夫人和来自南部的克罗地亚人在波黑地区定居后,后者便开始了缓慢的、历时数个世纪的基督信仰化进程。圣齐利禄和圣美多弟的弟子们在那块土地传播福音,将斯拉夫语引入宗教礼仪。在推动基督信仰方面,他们的确起到决定性作用。
到了中古世纪,由于与附近基督徒团体的接触并不多,当地教会逐渐发展出独自的特色。这些差异的政治性更大于宗教性,最终导致教会分裂,形成拉丁教会和由一位主教领导的波斯尼亚基督徒教会。
宗教上的双重状况注定了教会和国家的未来。“波斯尼亚教会”与在欧洲蔓延的异端运动关系密切,并且为国家独立出了力,因而更接近波斯尼亚国王;“拉丁教会”则日益呈现出一个西方改革教会的面貌。以后,“波斯尼亚教会”的施压以及1242年鞑靼人的劫掠,迫使拉丁教会的主教离开波斯尼亚,在斯拉沃尼亚(Slavonia)的贾科沃(Djakovo)安顿下来。
1291年左右,道明会士和方济各会士们先后来到波斯尼亚,弥补了牧职上的空缺。方济各会士们的工作成绩斐然,赢得当地执政者的信赖,将天主教徒们团结在自己周围,而且还使许多“波斯尼亚基督徒”皈依天主教。15世纪时,当地教会发展蓬勃,乃至需要在维索科(Visoko)建立新教区,以满足天主教徒的需求。然而,天主教会的兴盛在1463年被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并占领所打断。
土耳其人的征服在波黑的宗教、种族、政治和社会结构留下的印记至今仍可看到。尽管奥斯曼当局给予方济各会士及他们照管的信徒团体一部分保护,但这不能保障基督徒的安全和平等权利。于是,大批基督徒离开波斯尼亚,前往克罗地亚、奥地利和匈牙利,其他基督徒则归顺了伊斯兰。土耳其人和东正教徒占领了波黑基督徒遗弃的地区,就这样为波斯尼亚现代人口的分布状况奠定基础。
奥斯曼帝国没落后,维也纳会议委托奥地利管理波斯尼亚。由于奥地利是公教国家,于是当地教会在1878至1918年这段时期得以重新整顿自己的结构。良十三世教宗于1881年7月5日颁布证书,建立以赫尔波斯纳-萨拉热窝(Vrhbosna/Sarajevo)为总教区的波黑新教省,将总主教的任所固定在那里,并有巴尼亚卢卡(BanjaLuka)和莫斯塔尔(Mostar)两个教区辅佐。在这段时期,教会生活非常活跃,不仅成立教会组织,也在教育领域和协助农民方面积极投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束了奥地利的治理,波黑地区被划入“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新国家,南斯拉夫王国。波黑天主教徒团体尽管属于少数族群,却在教育领域开拓出新的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实行的新体制促使政教分离,政府要求教会放弃自己的社会工作,将教会的学校、教育和爱德机构交给国家。1966年,南斯拉夫政府与梵蒂冈圣座签署外交议定书,允许在南斯拉夫的教会恢复及开办神学院。
在1991至1995年的波黑战争中,萨拉热窝付出了沉重代价。天主教徒从53万人减至12.5万人;99座教堂遭摧毁,127座被严重损坏;6所隐修院和会院被炸毁,21所受损;23座堂区不复存在,60座被毁坏;45万名天主教徒被迫离开家园。虽然如此,在战后重建工作中最值得庆幸的是,曾被战火摧毁的方济各会的神学院又重新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