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10月19日上午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他在要理讲授中引用《福音》的话“给饥饿者食物吃,给口渴者水喝”,教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所遇到的穷人身上,施行爱德善举。以下是教宗方济各要理讲授的全文:
亲爱的弟兄姐妹,上午好!
所谓的“福利”有一个负面影响,那就是引人自我封闭,对他人的需求无动於衷。它竭尽所能迷惑人,提出一些仅能维持数年的短暂生活模式,似乎我们的生命只是时尚潮流,每个季节都要更新换代。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需要原原本本的接受和应对,常常让我们遇上需要紧急救助的境况。因此,救助饥饿与口渴之人:给饥饿者食物吃——今天实在有许多忍饥挨饿的人,给口渴者水喝,也是一项爱德工作。媒体总是告诉我们有些民众缺少食物和水,後果十分严重,尤其对於儿童而言。
面对某些报导,尤其是某些新闻图片,舆论被触动,渐渐发起救助行动,发扬团结精神。人们慷慨捐助,这种捐助能减轻许多人的苦难。这种爱德形式十分重要,但我们或许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相反地,如果在街上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或者一个穷人来敲我们的家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我们不再是看一张照片,而是身临其境。我和他之间近在咫尺,我感到良心被质问。抽象地谈论贫穷不会令我们震憾,只会令我们思索,令我们痛惜;我们只有亲眼看到在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儿童身上的贫穷状况,我们才会被震撼!因此,我们习惯地避开需要帮助的人、不去接近他们,或者以我们惯常的作风粉饰他们真实的需求,使我们脱离现实。倘若我遇到一个穷人,在我与他之间就不再有任何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麽做呢?扭头绕过他们,还是停下来与他们交谈,关心他们的处境?如果是後者,肯定有人会说:“这人疯了,居然与一个穷人交谈!”看看怎样帮助这个人,或者使他尽早摆脱困境?然而,他或许只要求一点东西:一些吃的、喝的。我们反省一下:我们念了多少遍《我们的天父》,却依然没有真正关注那句话:“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
《圣经》中有一篇《圣咏》说,天主“给一切的生灵供食品”(一三六25)。挨饿的经验难以忍受。从战争或饥荒过来的人都尝过饥饿的滋味。然而,这种经验每天都在重覆发生,与富足和浪费共存。雅各伯宗徒的话仍具有现实意义,他说:“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却没有行为,有什麽益处?难道这信德能救他吗?假设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体,且缺少日用粮,即使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你们平安去罢!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却不给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有什麽益处呢?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雅二14-17)。这是因为它无法施展作为,无法行善,无法行爱德。总是有一些人忍受饥渴并需要我的帮助。我不可委托任何一个人作代表。这个穷人需要的是我,需要我的帮助、我的话语、我的热忱。在帮助穷人上,人人都有份。
此外,《福音》还叙述耶稣的另一个教导。他看见许多人跟随祂多时,便问祂的门徒:“我们从哪里买饼给这些人吃呢?”(若六五)。门徒们答道:“这不可能啊,不如祢遣散他们吧!”耶稣却对他们说:“你们给他们吃的罢!”(玛十四16)。耶稣吩咐他们把仅有的几块饼、几条鱼拿来,祝福了,掰开,让门徒分给众人吃。这给我们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福音事迹教导我们,如果我们把自己仅有的东西托付於耶稣之手、怀着信德与他人分享,这少许东西就能成为丰厚的财富。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中表示:“给饥饿的人食物是整个教会的一条道德命令。获得食物及食水的权利,对保证其他权利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所以必须促使一个互相关怀的意识成熟起来:得到食物及食水是所有人的权利,不应有任何分别和歧视”(27号)。我们不要忘记耶稣的话:“我就是生命的食粮”(若六35);“谁若渴,到我这里来喝罢!”(若七37)。耶稣的话对我们众信徒是一项挑战,激励我们明认凭着给饥饿者食物吃及给口渴者水喝,我们才能与天主建立关系。天主在耶稣身上揭示了祂的慈悲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