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电台讯)教宗和圣座各部会神长们3月9日上午在朱利奥·米凯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带领下,进行了第七场避静默想,省思“默西亚的死亡”(玛廿七45-56)。神父邀请在座人士以挚爱的目光注视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在“日常的平凡生活”和“他人的目光”中领悟天主的临在。
《玛窦福音》描述耶稣受死的细节如此“令人费解”,如此残忍。例如: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令人感到“难堪”,但这的确是“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米凯利尼神父的默想以这个细节作为切入点,分析耶稣在十字架上经受被舍弃的感觉。
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喊说:“厄里、厄里,肋玛撒巴黑塔尼!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为什麽舍弃了我?”(参閲:46节)。耶稣这种被舍弃的感觉因在场观望这“残酷戏剧”的人群的不理解而更为强烈。在这些人中,有人说耶稣是在呼唤厄里亚。
“人们认为耶稣所呼唤的‘厄里亚’会是谁呢?当然有可能是那位会回到人间的先知,但他来了又能做什麽呢?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救下来吗?按照对观福音的记载,厄里亚已经来过了。那麽是洗者若翰吗?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唤的是祂的这位朋友吗?显然这是极大的误解:耶稣没有请求厄里亚来帮忙,也没有请求洗者若翰的帮助;祂大声地呼求天父。但天父却缄默不语。”
米凯利尼神父解释道,天父的缄默是描述耶稣受死事件中“另一个让人费解的因素”。耶稣此时的感受,祂被天父舍弃的感觉是真实的,因为如此“难堪的事”是很难“编造出来”的。耶稣此时呻吟,并不是因为祂感到被天主舍弃,或是因疼痛,而是因为祂身体的气力渐渐衰退。
对耶稣而言,祂受到的“最後酷刑”正是“在十字架上”甚至也不被理解。可是,这个“令人震惊的事件”被误解了。那麽,我们为什麽会误解呢?神父讲述了一个实例。一对夫妻来找他谈话,妻子从丈夫的手机短讯中发现他另有新欢。两人因这通奸事件而深受创伤,阻碍了彼此的了解。
由此可知,耶稣在受难以前还能再三“作出解释”,但在十字架上祂再也无法作出任何解释。
“耶稣甚至不能解释祂正在呼求的是天父,而不是呼唤厄里亚。祂只能做一件事,即依靠圣神,让圣神去解释祂未能让人明白的事。或者,耶稣要等待复活,与祂的门徒们在一起。在《宗徒大事录》的记载中,耶稣与门徒们一起生活了40天,亲自陪伴、帮助他们理解祂曾说过的话。”
此外,神父也对临在於十字架下的妇女们进行了省思。根据圣史玛窦的记述,雅各伯和若瑟的母亲玛利亚也在这些妇女当中。然而,在《若望福音》中,那站在“十字架下”的玛利亚就是“主耶稣的母亲”。
神父解释道,圣史玛窦愿意表明耶稣的母亲就在那里,但以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甚至以一种夸张的手法称玛利亚为“雅各伯和若瑟的母亲”,却没有直接称她为“主耶稣的母亲”。这是什麽原因呢?有人解释说,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不再仅是她自己,而耶稣也不再仅是玛利亚的圣子。
在《若望福音》中,玛利亚不仅是耶稣的母亲,也是耶稣爱徒的母亲,因此是教会的母亲。同样,在圣史玛窦记述的耶稣受难史中,玛利亚确实站在十字架下,但以雅各伯和若瑟,即耶稣兄弟的母亲的身份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说,玛利亚在《玛窦福音》中仍是教会的母亲。
米凯利尼神父最後邀请在座人士反省,我们是否因“封闭”或骄傲而不理解别人。我们的不理解并非因为他们说的话“难懂”,而是我们“不愿意去理解”。我们也应设法了解在与别人的沟通中自己是否有“缺点”,如果有就应加以“改善”,在“日常的平凡生活”和“他人的目光”中领悟天主的临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