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叙利亚礼锡罗马拉巴尔教会一位主教就包括婚葬的礼仪颁布一套详尽的指引,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教会内引起争议。
塔马拉塞利教区雷米吉奥斯.英查南尼伊尔(Remigiose Inchananiyil)主教于一月十五日发布有关公告。教区秘书长亚巴郎.卡维尔普拉伊达姆(Abraham Kavilpurayidam)神父表示,那是基于一月九至十一日教区全体大会中所作的决议。
指引中写道,男性天主教徒须于廿五岁前结婚,而女性应在廿三岁之前;又提及婚礼应避免奢华,并禁用伴娘和花女。
公告还聚焦谈论简朴,并批评为了人们方便而延迟埋葬遗体的新趋势,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埋葬应于死亡后廿四小时内完成。
公告亦要求堂区议会禁止在教会庆节和其他活动期间,燃放烟花和演奏现代乐器。
活跃于教区辖区内社运人士若瑟.巴斯弟盎(Jose Sebastian)说,有些建议是不切实际和不必要的。
巴斯弟盎说:「一个人在廿五岁前,可能还没完成学业、就业、并在经济上独立。不一定能在廿五岁前结婚。」
他续说,许多葬礼的延迟,通常是为了让身在外地工作的死者家属能出席仪式。
据估计,约三百万喀拉拉邦人正在波斯湾和欧洲当劳工,其中大多是基督徒。另有数以千计的人则在印度其他城邦工作。
这位社运人士说:「虽然这些指引并非强制性,但当堂区神父尝试遵从主教的指示时,可能会在神职人员和教友之间产生不和。」
喀拉拉邦天主教会改革运动召集人雷吉.恩杰拉尼(Reji Njallani)说,该指引可能是试图复兴锡罗马拉巴尔教会多个世纪以来的习俗与传统。这个东方礼教会的根源可追溯至耶稣时代的圣多默宗徒。
很多喀拉拉的基督徒也被称为圣多默基督徒,跟从印度教高种姓的习俗,但在十六世纪来到的葡萄牙传教士的影响下,接受了几项礼仪转变。他说:「教会内有团体一直试图复兴他们称为圣多默基督徒的传统。」
他说,花女的禁止和早婚的建议可从这个方向去看。邦内的印度教高种姓传统也要求在死亡的同日,或至少廿四小时内举行葬礼。
然而,卡维尔普拉伊达姆神父告诉天亚社,这举措并非是完全回到前葡萄牙时期,而是恢复旧日良好做法的一次认真尝试。
他说:「我们的研究显示,许多现代奉行的做法来自一种富裕的生活方式。教会希望予以劝阻,及恢复教会原来的面貌。」
他续说,研究显示晚婚导致几个问题,包括不育。他说,教区约有十二万教友,当中三十岁以上的未婚者多达一千五百人。
教会领袖过去十年一直催促教友生育更多孩子,以改善教会人员愈来愈少的状况。
教区牧民议会秘书查科(Chacko)说,指引获得锡罗马拉巴尔教会全体大会的「全力支持」。
印度天主教会由拉丁礼、东方叙利亚礼锡罗马拉巴尔教会及锡罗马伦卡拉教会组成。拉丁礼采用欧洲传教士于十六世纪引入的罗马礼仪。另外两个东方礼教会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发展,使用叙利亚教会礼仪传统,其根源可追溯至圣多默宗徒。
【完】天亚社英文新闻:
Controversial new guidelines issued by Syro Malabar bi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