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操德语的犹太教拉比及基督教神学家,尖锐地批评本笃十六世最近发表的文章,文章刊登于最新一期的国际神学期刊《相通》内,谈论有关天主教徒与犹太人的对话。
一位拉比甚至说,该文章鼓励「新的反犹太主义」;而另一位指出,「最大的问题」是,这位前任教宗坚持主张基督徒指导犹太人如何从基督论的观点诠释《旧约》。
本笃最新撰文的「没有懊悔的恩宠与圣召」,刊登于七至八月号的德文版《相通》中。这本重要的神学期刊是由若瑟.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与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和亨利.德吕巴克(Henri de Lubac)于一九七二年共同创立。
这篇长十八页的文章日期为二零一七年十月廿六日,并有「若瑟.拉辛格—本笃十六世(Joseph Ratzinger-Benedikt XVI)」的签名。它本来是为《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五十周年而撰写的反省文章,这份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宣言在一九六五年发布,是有关于教会与非基督宗教的关系。
文章原本是作为梵蒂冈与犹太人宗教关系委员会的内部文件。该委员会隶属于宗座促进基督徒合一委员会。
库尔特.科赫(Kurt Koch)枢机自二零一零年以来担任该宗座委员会主席,他说服本笃十六世在《相通》发表这篇文章。这位六十八岁的瑞士枢机,为前任教宗这篇反省文章撰写了一页的导言。
他写道:「仔细阅读这文章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它所包含的神学反省,应该被引用于教会与以色列之间的未来对话中。」
然而,有几位在德语世界里研究犹太教与天主教关系的主要学者,对该文章的出版作出了负面的回应。
第一位是克里斯蒂安.鲁蒂斯豪塞尔(Christian Rutishauser)神父,他是耶稣会在瑞士的省会长,也是犹太学学者。这位五十二岁的耶稣会士说,本笃最新发表的文章「对于与犹太人的对话难有建树」。
他那七页长的评论刊登于七月八日的《新苏黎世报》。在总结中他说道,前任教宗坚持基督徒继续向犹太人强推他们对《希伯来圣经》(旧约)的诠释,是非常有问题的。
然而,鲁蒂斯豪塞尔指出,该文章有助于解释为何二零零九年本笃十六世为特伦多礼的耶稣受难节祷文修改措辞,而在此的前两年,这梵二前的礼仪更获这位前任教宗解除所有限制。
伍珀塔尔大学系统神学教授弥额尔.博恩克(Michael Böhnke)更具批判性。
这位六十二岁的天主教神学家说:「人们可以感谢科赫枢机出版了本笃的文章,因为它一次过打破某些传说。」
他在《明斯特神学与教会论坛》上写道:「该文章首先打破了沉默的『荣休教宗』这个传说。」
博恩克教授说:「神学上本笃忧虑著其遗产,故他明显地仍在梵蒂冈的城墙后运用着其影响力。该文章原意是不被刊出,亦显示文章内容其实不应该被公开。」
这位神学家还说:「其次是,文章的出版也打破了一个传说,即修改耶稣受难节祷文……不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错误,而臭名昭著的大屠杀否认者(前兄弟会主教李察)威廉森(Williamson)的名誉得以恢复,不仅是基于无知的外交事故。该文章不由自主地为两者提供了理由。」
Böhnke认为,文章揭示了修正主义神学计划的最终版本。他说:「在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之后,我不会指望阅读出自一位德国神学家类似的东西。」
当然,文章也受到几位著名拉比的严厉批评。德国波茨坦亚伯拉罕.盖格学院院长拉比华尔特.霍穆尔卡(Walter Homolka),接受德国周刊《时代周报》访问时,指责本笃十六世在基督教基础上鼓励新的反犹太主义。
而维也纳首席拉比阿里耶.福尔格(Arie Folger)对德国最大的犹太人日报《犹太人汇报》说,指出本笃十六世建议基督徒应该教导犹太人,如何从基督论的角度理解《希伯来圣经》中的相关章节,是「最有问题的」。
他回想天主教徒在多个世纪以来尝试强迫犹太人皈依,说:「由于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敌意,已经流了如此多的鲜血,本笃应该明白,对犹太人改宗并没有正面的方法。」
不过,《相通》德文版的编辑扬-海纳.塔克(Jan-Heiner Tück)表示,本笃十六世的文章基于几个原因仍是「值得注意的」。
这位五十一岁的神学家在接受《天主教通讯社》的访问时说,这表明教宗方济各「现在有『第二把声音』,可以说,在他身边;特别因为(现任教宗)自己在《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及其他场合,已谈及基督徒与犹太人的关系。
塔克说,本笃十六世的文章也提供了「爆炸性的思考材料」。他指出,尽管它称不上是「具学术权威性」,但它该被「仁慈地接近……不过,当然不可让适当的批评性问题被扫进枱底。」
这位前任教宗主要关心两个问题:当前对所谓替代或代替理论的拒绝,以及他的前任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在一九八零年创造的「永不撤销盟约」的表达。
本笃十六世说:「两者基本上都是对的,以色列没有被教会取代,而该盟约从未被撤销,但在许多方面并不准确,因此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他还反省了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的差异,在对默西亚的理解及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上。他说,以色列的基础,是大屠杀和纯政治事件的结果,并补充说,这没有神学意义,也不是救恩史的一部分。
【完】来源:《十字架报国际版》,天亚社编译。
Benedict XVI criticized for new article on Jewish-Christian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