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基督信徒学者认为,教会人士在公共领域维护伦理与人性尊严时,过程中需要与世俗社会有充分沟通,好能传递教会的关社理念。
最近教会人士回应了好些社会议题:包括谈论生育的伦理价值;批评地产界的“发水楼”现象;因快餐店集团削减午饭时薪而响应罢食行动。
天主教徒新闻学者杜耀明称,教会有责任为信仰就伦理和社会公义课题发表意见,同时亦回应了信徒和社会的期望,以维护人性价值。
这位浸大新闻系助理教授十一月五日对本报说,在这全球化的年代,教会更有责任以“同行者”般的牧民情操,帮助公众理解与全人类休戚与共的课题,如生命科技,并在社会上回应。
他提醒,虽然“世俗化”表述方式有其好处,但不应淡化价值根源——信仰。对于媒体较少阐明宗教人士观点背后的信仰价值,他说:“传递信仰价值是长远的工作,非几篇报导可以令大众明白,教会平日宜多与大众沟通。”
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梁旭明博士十一月八日说:“教会应发挥社会良知的角色,这不止以身作则,更应有责任建立健康的公民社会。”她说,现今社会权力分配偏颇,官商权力过大,已到达失衡的情况,神职人员作为教会的代表应负起社会使命,回应社会议题。
天主教徒梁旭明说,早前有媒体大篇幅报道神长回应社会事件的言词,她不排除有媒体因自身利益把受访者的言论断章取义,神职人员就回应社会事件时需要小心应对。她认为,外界赋予神长道德的期望,故教会向外须谨慎发言,以及提供不同角度让外界思考问题。
另一方面,基督新教徒法律学者戴耀庭博士认为,非信徒未必明白宗教团体参与公共领域是出于信仰责任,故此需要帮助公众理解当中的信仰观点。
这位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十一月五日对本报说,好些宗教具备外向一面,如基督群体在公共领域表达良心,故此有“公共神学”等进路,惟部份公众认为宗教团体属于“内向”,只应管好内部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