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以及之后到联合国总部出席系列峰会的行程已经结束。他的一周美国行,与教宗方济各的六天访美行程完全重叠。
一个是国家元首,一个是宗教领袖,目的地相同,但访问目的不同,显然不具可比性。不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同一周予以接待,如此巧合的安排难免引起舆论将习近平和教宗相提并论。在中国与梵蒂冈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未实现正常化的背景下,这样的安排也引起外界联想翩翩。
9月22日,习近平和教宗同天抵达美国,前者的首站是西岸的西雅图,后者则先到东边的华盛顿,逗留时间都是两天半。
结束首站访问后,习近平和教宗在24日分别续程到华盛顿和纽约,两人无缘碰面。
26日,习近平从华盛顿前往纽约,在逗留三天期间参加了联合国系列峰会,并发表演讲,之后回国。教宗则从纽约到费城,待了一天后,比习近平提前一天离开美国。两人始终擦肩而过。
习近平访美及教宗访美,事先已对外公布,所以美国和中国、美国和梵蒂冈应已做足沟通,而两人的访美行程撞期却又没有碰头,也显然经过美国的精心安排。
尽管如此,美国予以的接待规格仍被舆论拿来比较。习近平抵美时,欢迎他的是奥巴马代表和地方高官;同天抵达的教宗,则受到奥巴马全家和副总统拜登的集体迎接。
美国媒体的报道重点还成为网民的谈资。对于教宗访美,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连日来都把教宗放到头条位置,并且跟踪甚至直播教宗的行程。至于习近平,则明显受到冷遇,除与奥巴马会谈和联办记者会外,许多媒体基本上看不到习近平访美的报道。
简言之,教宗在美国引起轰动,所到之处都有民众夹道欢迎。相比之下,习近平在美国社会并未受到同样的关注,其车队还被中国访民拦截喊冤。
这些场面其实都在意料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媒体有意无意冷落习近平,并非坏事。习近平访美前,美国对华舆论基本趋向负面,有官方智库出示卫星图像指责中国在南中国海建造第三条跑道,有官员恫言对中国的网络行为采取史无前例的制裁措施,还有政要呼吁奥巴马取消习近平的访美行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邀请教宗同时访美,加上当地媒体专注于教宗的行程,不见得就会冲淡习近平访美的重要性。
反之,美国舆论聚焦教宗而非习近平,在一定意义上冲淡的是中美间此前的负面氛围,一方面减少奥巴马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避免习近平访美被进一步政治化。
再者,习近平访美的规格并未降低,美国官方的接待也没显示出任何怠慢,欢迎仪式、21响礼炮、国宴等等该有的待遇都给足了。
或因如此,中美双方的分歧这次才有可能受到管控,并未进一步激化。不仅如此,两国还在网络安全、气候变化、两军合作等等广泛领域,达成进一步共识,双方避免撕破脸的同时却又加强了合作。
可以说,习近平访美比预期还要成功,而美国让教宗同时前去访问,可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因素之一。
至于中国官媒,它们如所料卯足了劲,对习近平访美进行全方位的追踪报道,确实展现了习近平的亲民形象,以及与美国民众政要的良好互动。只不过一些官媒的报道却招致外界调侃和嘲讽,恐怕连相关宣传部门也没料到宣传报道会适得其反。
例如,中国官媒宣称习近平在联合国一场会议上发表演说时“人多到进不去”,试图表明习近平深受欢迎。岂料,有网民比对官媒文字与照片后,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
照片显示,联大议场并未坐满,不少席次整排都空着。而教宗在联大演讲的画面则显示,现场座无虚席。
再如,中国官媒公布的习近平访美成果清单中,头一项即是中美“对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再确认”;白宫发布的新闻稿和成果清单中,全文未见“新型大国关系”,奥巴马在联合记者会上也对中国提出的这项概念只字未提。不少人不禁质疑,在美国未接话的情况下,中国怎么跟美国进行“再确认”?抑或是美国没有公开否认,中国就当作是默认?
习近平访美整体而言应算是成功的,可惜官媒的宣传方式为此留下一丝遗憾,折射出中国官方的公共关系手法仍有不小的改进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