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盛传中梵建交在即,香港在其中究竟有何角色,也令不少人感兴趣。自开埠以来,耶教早在香港扎根,并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中天主教的影响,并不比英治时代的英国国教圣公会逊色。回归后,香港成为中国境内的天主教区,身份更见特别,然而,天主教香港教区新任主教杨鸣章却直指,在中梵建交一事上,香港并无角色,更认为香港不可能成为「第三势力」,直言香港的贡献,只能为中国培训教会人才。这结论是否精准,我们不妨从《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百年史迹》这本书入手,回顾香港与天主教的长久历史渊源。
1841年以来,开始有天主教传教士来港宣教,而西贡盐田仔,就是香港天主教发源地之一。当时自然未有海底隧道,传教士必须以水路前往九龙、新界,盐田仔就是前往西贡及新界东部的起点。盐田仔属客家人村落,居民均属陈氏宗族,早于1866年就有村民受洗,更于1875年全村领洗,自此全村村民皆信奉天主教,并有「教友村」之称。教会在当地建设圣堂、住宅、学校,不少村民立志投身传道活动,气氛和常见的围村全然不同。现任天主教香港教区副主教陈志明的家族,就是来自盐田仔。
时至今日,虽然村民已经迁出盐田仔,当地的圣堂圣若瑟小堂仍会于每年五月举行瞻礼弥撒,村民亦会聚集于盐田仔参与崇拜。这传统已维持超过百年,相信未来亦会继续下去。
客家人——「东方犹太人」?
盐田仔全村信教的原因,除了因为村民人数不多,客家人族群在云云华人中的特殊地位,似乎亦有关系,因为客家人的国际视野,似乎超越了其他华人。《天主作客盐田仔》形容客家人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在华人社会、地理、经济上一向处于边缘地位,是「客居他乡」的人,不时受到「本地人」压迫,自古以来习惯四海为家,勇于接受新事物,并更为重视教育。
即使定居后,客家人亦一般愿意离乡远赴海外谋生,不少客家人在西方传教士来华前,早与欧美人有频繁接触,亦更易接受新传入的西方信仰,并与西方传教士建立关系。加上教会扎根后,提供了更多教育机会予客家子弟,不少人的启蒙,都是来自教会。今天很多客家乡绅,都有海外经商的经历,只是不广为人知而已。
这段历史,很能以小见大。香港与天主教有过百年未曾中断的历史渊源,而梵蒂冈教廷于1942年与中华民国建交,与迁台的国民政府保持邦交至今,成为中国外交目前最要争取的目标之一。香港也不必妄自菲薄,盐田仔客家人的故事,其实也是香港在华人身份与教会文化之间生存的故事,对中梵建交这样的大事,难道会没有启示?
《天主作客盐田仔——香港西贡盐田仔百年史迹》
编者:夏其龙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天主教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