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赴罗马参加《基督信仰在中国:影响、相互作用与本地化》研讨会之际,香港荣休主教汤汉枢机接受了不同媒体的采访。日前我已经全文翻译了经Catholic News Agency发表的访谈录(原文见链接),在此也摘要翻译America杂志的资深记者Gerard O'Connell于3月20日(在研讨会之前)对他的独家专访(原文见链接)。
汤枢机首先表示说,“教宗方济各由圣神的扶助,我们是从教会学的角度相信这一点的。我在选举他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圣神的工作。很清楚地,天主的手临在于他的选举中。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他是对的,即使这可能是在他死后。历史将证明他是对的。”
汤枢机强调说,“教宗方济各为了教会的好处,为了给教会和全人类带来福祉而致力于同中国的谈判。圣父不希望把谈判仅仅局限在外交关系的政治问题上。”而且他认为方济各教宗的三个特质推动了圣座和中国的谈判进程:谦虚、了解状况并具有远见、包容!
关于教宗的谦虚,汤枢机回忆2013年3月那天他当选后的情景时说,“当主持选举的枢机问他是否接受选举结果时,贝尔高利奥枢机先是‘惊讶’,而后说‘我是个大罪人’,然后才表示了他的同意”。之后,当他和其他的枢机主教们前去亲新教宗的权戒并表示服从时,也趁机送给他一个佘山圣母的塑像。教宗不但亲了他的手,也亲了圣像。几天后,教宗说他已经把圣像放在了自己的桌子上,并且每天为中国祈祷。
教宗方济各对中国的兴趣和了解不只是现在,而是好长时间了。汤枢机在选举结束后,去拜访一位他认识多年的中国耶稣会会士。该会士首先祝贺他做了一个好的选择,然后告诉他说,当年做阿根廷耶稣会会长的贝尔高利奥神父来罗马参加会议时,总会向他请教关于中国的事情。
汤枢机也补充说,教宗在梵中对话方面有一个“远大的愿景”。有人在进行对话时“总想做个赢家,甚至在小细节上”,但教宗方济各却“有一个更广的愿景”,明白“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天国”。他也回顾了“梵二”召开期间,在罗马读书时所学到的神学:“天国是和整个人类有关的,最后我们在耶稣基督内成为一家,互为弟兄姐妹”,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要太在意小事情,不要太在意在这里和那里获得什么好处,就会缔造和谐的关系,为全人类树立好榜样。这样,各民族也会实现关系和谐并成为一家人,天国才能得以实现。”
汤汉枢机因此相信,在同中国的关系上,圣座“也可以为全世界树立好榜样,也就是我们不光是和中国这样做,也是和全世界要这样做,这样全世界最终就可以成为朋友,携手共进,成为兄弟,成为一个家庭。”
按照圣经的教导和“梵二”的精神,天主临在于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也临在于当今中国社会。正是基于这一信仰和愿景,教宗方济各正在开展着同中国的对话并采取了“包容”的策略和态度。也就是说他不希望把任何人排除在外,特别是中国的地下教会团体。与此同时,他也希望把“共产党人当朋友来看待”,就像圣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那样。鉴于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教宗方济各最基本的愿景:“天主是人类历史的主宰,今天的统治者仅仅是现世的宰制者。”
在回答近期中国新的宗教管理条例,以及对一些宗教活动的限制,并因此而引发了人们对圣座准备和中国签署协议的疑问时,汤枢机认为这些现象“可能是暂时的,就像过去这些年来不时发生的那样,也就像在文革期间发生的那样。”但他深信,“从长远来看,只有合情合理的才是正确的,只有对整个人类社会有益的才会成功。”在这一点上,他完全认同香港前主教胡振中枢机的观点:“一个人应该把这些事情看作短期的现象,要有更广、更长远的目光,不要让一些个案限制了自己。”而所谓新的宗教管理条例,并非只对天主教会制定的,也是对其他宗教团体,包括佛教和基督新教。
接受这次采访后的第三天,研讨会在宗座额我略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教会高级别神长除了汤汉枢机,也有圣座同各国关系部部长加拉格总主教(Paul Gallagher),梵蒂冈中国问题专家,也是目前的主要负责梵中谈判的切里总主教(Claudio Maria Celli),还有来自中国延安教区的杨晓亭主教,不但兼任全国修院的院长,也是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的副团长。来自中国和欧洲各国的专家学者更是济济一堂。
这次会议期间,加拉格总主教和汤汉枢机的讲话内容我已经在前文中简单概括如下:
一、通过回顾耶稣会在过去历史长河中同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接触交流,也通过展望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日益显著的影响力,加拉格总主教强调说,“天主教会不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新的全球主角,相反,随着其普遍性和向着各族人民自然而然的开放可以为中国与当代世界对话的巨大努力做出道义和精神方面的贡献。要做到这一点,恰恰要感谢完全融合到了当前中国人民所处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天主教会团体”。
二、汤汉枢机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说,基督信仰和中国对话不可或缺。他首先指出,基督信仰与中国社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团体,各有其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只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并坚持自己的经验,以至于否认其他人的经验和看法,则矛盾、纷争甚至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一来,我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就会适得其反地成为分裂我们的推手。但当我们愿意彼此聆听且理解对方的感受时,对方的经验就会带给我们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新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