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中梵关系正常化迎来契机
问答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首位中梵共同认可主教——房兴耀
基督教的信仰产生于公元一世纪,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西元纪年,便是以耶稣降生为元年。然而,经过11世纪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基督新教以及东正教三大宗派。
明朝末年,罗马公教再度传入中国。根据“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这一句中国古语,传教士取“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之意,将罗马公教在中国的名称,翻译为天主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有着严谨的组织体制,同时也被认为是最为正统及重视礼仪化的宗教之一。
前不久,我们来到了北京西什库教堂,就天主教的本地化,神学思想建设,以及中国天主教未来发展等话题,与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进行了一次相约问答。
北京西什库教堂
Q&A小莉: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北堂”吧,您告诉我们一下它的历史好不好?
房兴耀主教:这个教堂原来是在中南海,是康熙皇帝敕建的。后来到1887年,经过几代皇帝以后,因为要扩建皇宫,所以就把这个教堂迁到这个西什库来了,拆迁的时候,必须得上报教皇,教皇批准以后,然后迁到西什库了。
中西合璧的画风
哥特式教堂两侧坐落着中式庭阁与石狮
有学者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形象地比喻为“三起两落”。天主教最早在元朝传入中国,后随元朝灭亡而中断。在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士再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一度发展蓬勃,却随着罗马教廷发起的“礼仪之争”,而遭到了皇帝禁教,再度陷入低谷。随着19世纪鸦片战争而重新进入中国的天主教,经过百年的发展,终于开始扎根中国。1950年,王良佐神父倡导下发表的《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以“自治、自养、自传的新教会”为中心内容,提出割断和帝国主义的联系,在全国的天主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两年的时间中,在中国72个天主教区里,就先后成立了98个爱国组织。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两年的时间中,在中国72个天主教区里,就先后成立了98个爱国组织。
Q&A小莉:很多人觉得天主教和中国的传统,它的融合过程一直是一个东西文化的碰撞,您怎么看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而时至今日,这样子的碰撞是不是还是存在?
房兴耀:要想在中国发展天主教,必须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如果按照原来的传统。按西方的传统习惯,往往我们无法发展。比如说我们临沂教区出的事情,德国的几个神父,到这个莒县一个地方去。当时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土匪头子走到他跟前,他们也不抬头,土匪头子说:“这几个洋人还看不起人,我这么大人物,看不起我。” 最后他们就拿着枪就把德国的一个神父给打死了。所以这种,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吃不言睡不语,吃饭的时候就不应该跟别人说话。我觉得这样太封闭了,要想使中国的教会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根生长的话,那必须得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正像圣保罗宗徒说,你到希腊成为希腊人,到罗马成为罗马人。
根据天主教的传统,一个教区的主教必须由梵蒂冈来任命,神父升任为新的主教,也必须由梵蒂冈承认的主教来“祝圣”。然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没有建交,梵蒂冈多次发布“通谕”和“命令”,禁止中国的天主教教众参加政府支持的任何组织及其活动。此时的中国天主教得不到梵蒂冈教宗的承认,期待梵蒂冈委任主教来祝圣新的神职人员就更加不可能了。1958年,按照教会的仪式和传统的记名投票方法,中国天主教自选自圣出了第一批主教,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超级绝罚”。从那时起,中国天主教开始走上了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Q&A 小莉:我很好奇,因为您算是中国的教会和梵蒂冈都同时双同意的一位主教,当时是怎么会得到双方的同意的?
房兴耀:是我们山东的五六位老主教,一块到我们临沂教区进行选举,后来选出来以后报了主教团,主教团这个我们批准了以后呢,我们才祝圣的。原来在我们临沂教区当过神父的一个德国籍的老神父,他听说我这个被祝圣主教他很高兴,他说我给你报梵蒂冈,当时说你同意吗?我说同意以后,他就给报上了。
核心提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介绍在中国一些没有收到梵蒂冈承认的主教信徒都是不承认的,因此他的弥撒很少人,一些婚姻不如意离婚的人都不能被他们解除婚约。房兴耀就表示希望中梵早日建交,这对于双方,特别对于我们中国,无论这个政治、经济、这个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些促进。
凤凰卫视7月1日《问答神州》,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千年间三起两落,天主教传入之路漫长而复杂
吴小莉:所以很多人觉得天主教和中国的传统,它的融合过程,一直是东西文化的碰撞,
房兴耀:你到希腊成为希腊人,到罗马成为罗马人,你得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基督的福音才能传开
解说:自选自圣,天主教本地化发展扎根中国
房兴耀:如果不自选自圣的话,没有主教,就没有教会
解说:教宗飞越中国领空,中梵关系逐渐回暖
房兴耀:这是建交的一个好机会,我们不能错过
解说:《问答神州》之信仰力系列专访,问答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
房兴耀:老北堂原在中南海 由康熙皇帝敕建
解说: 基督教的信仰产生于公元一世纪,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西元纪年,便是以耶稣降生为元年。然而,经过11世纪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基督新教以及东正教三大宗派。
明朝末年,罗马公教再度传入中国。根据“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这一句中国古语,传教士取“天地真主,主神、主人、亦主万物”之意,将罗马公教在中国的名称,翻译为天主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有着严谨的组织体制,同时也被认为是最为正统及重视礼仪化的宗教之一。
前不久,我来到了北京西什库教堂,就天主教的本地化,神学思想建设,以及中国天主教未来发展等话题,与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进行了一次相约问答。
吴小莉:主教好。
房兴耀:你好。
吴小莉:很高兴到教堂这里来见到您。
房兴耀:见到你们也很荣幸。
吴小莉: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北堂吧咱们称,是吧,您告诉我们一下它的这个历史好不好?
房兴耀:它的这个教堂,原来是在中南海,是康熙皇帝敕建的,后来到1887年经过几代皇帝以后,因为那边要扩建皇宫,所以就把这个教堂,迁到这个西什库来了,拆迁的时候,必须得上报教皇,教皇批准以后,然后迁到西什库了,
吴小莉:所以现在称为西什库教堂。
房兴耀:对。
吴小莉:但它其实是老北堂。
房兴耀:是,上边这有一个匾,叫“敕建天主堂”,就是皇帝赐的。
吴小莉:这个教堂就是您说的,它是因为是皇帝敕建的,所以它很有中西特色,咱们还有很传统的石狮子,也有一些中国式的庭阁,教堂又是我们非常正规的教堂的造型。
房兴耀:这也体现了中国化的思想,本地化的这个理念。
解说:在中国天主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康熙是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皇帝之一。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十二年,皇帝染上疟疾病重,太医诊治无效。而两位耶稣会士献上的西药挽救了康熙的性命。痊愈后,康熙在皇宫附近的蚕池口修建教堂,并亲笔御书“万有真原”匾,额上刻有“圣祖仁皇帝御制”字样,以表感谢。
吴小莉:这个教堂里面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天圆地方,比如说还有中华圣母,
房兴耀:你看这个教堂,就是哥特式的,这就是西方的建筑,是吧,这个你比如说这个圣母像,圣母抱耶稣,这就是中国式的,明代的这个圣母像,这个耶稣呢,就是相当于中国的皇帝,圣母就是他的母亲,所以我们为了尊敬圣母,就用中国的人物画像来体现圣母抱耶稣。它给人一个亲切的感觉,因为本地化,它能使当地的老百姓能与它接触。
吴小莉:产生更多的共鸣。
房兴耀:对对对。
房兴耀:梵二会议强调本地化 帮助福音传播
吴小莉:您认为现在中华文化和天主教的文化有没有共融共通的地方?
房兴耀:儒家文化跟天主教的文化,有很多地方相融合。这个儒家文化叫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基督叫人上爱天主,下爱世人,它以博爱的精神来对待社会,对待人类,对待人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别有很多共融的地方,都叫人避恶行善,是吧,多做些服务人群的工作。
解说2: 2016年4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由李克强主持,习近平出席并发言,相比起往年仅由国家宗教事务局主持召开,今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也被视为是“十五年来规格最高的宗教工作会议”。其中,宗教的“中国化”问题,也是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究竟是中国天主教,还是天主教在中国,在房兴耀主教看来,在1962年召开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中,其实就已经给出了解答。
吴小莉:在1962年的梵二会议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改变了天主教的这种独尊的这种意念,而且更加地对外开放、包容,融入现代的社会,您怎么看梵二会议?
房兴耀:我认为这个梵二会议,这个本地化,强调了本地化,对于我们现在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化方向是一致的,比如说,我们从《圣经》来说,原来都是拉丁文的圣经,后来改为,梵二会议以后,改为中文的,横版的,形成了本地化弥撒,使教友也能听得懂,也能参与,由于它这种礼节的开放,梵二会议帮助了福音的传播,教会的发展,所以我们非常赞同梵二会议的精神。
吴小莉:我们知道在今年的4月份,时隔15年之后,召开了一个高规格的全国宗教会议,您觉得这次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房兴耀:这个会议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宗教界的关心和支持。有一些政策的落实,教产的落实,还得靠党和政府的支持,光凭我们宗教界,是无法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