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与南昌:教会中国化暨本地化”研讨会系列
医生、作家、创意艺术家和《赣风》杂志总编杨建葆教授在“利玛窦与南昌:教会中国化暨本地化”研讨会发言,介绍了近10年来南昌文华工程中的利玛窦形象设计。如今,在南昌至少有4处注明的利玛窦形象景观。
最开始,杨教授表达了个人对于利玛窦的敬佩之情,他个人正在对利玛窦做详细的研究。杨教授在退休之前是学医的,在研读利玛窦札记等相关文献时注意到,利玛窦于1595年到南昌以后与一位名叫王继楼的医生接触。王继楼曾在南昌治疗疟疾,这是在南昌非常多见的一种疾病,俗称“打摆子”。利玛窦在与王继楼接触后,也彼此进行了疟疾的治疗等医学方面的交流。杨教授非常关注利玛窦在南昌关于医学的言论,但是相关的文字记载较为少见。
杨教授解释,之所以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目前正在筹备创作一部名为《利玛窦在南昌》的电视连续剧。利玛窦是否与王继楼一同对疟疾的治疗进行了研究,是否运用了氯喹等西药,是否将西药带到了中国?这些细节,杨教授表示还未搞清。
第二件事情是利玛窦在南昌准确预测了月食,当时南昌称月食为“天狗吃月”,利玛窦曾向当地人解释月食的原理。这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西方的天文资料中是否有相关记载?杨教授认为,此事件若能搞清楚,将被作为重大时间事件在电视剧中作浓墨重彩地描写,因为这或许会是南昌人首次接触西方(天文)知识的时刻。
杨教授介绍了南昌文化工程中的利玛窦形象设计。首先是在2006年,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在现今的赣江宾馆南侧、南昌长途汽车站对面建立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利玛窦广场,该决定得到了各界的相应。该广场最终因为与所在街道八一大道的精神价值观念不符而重新选址。最后,在南昌江中集团的委托下,于南昌市赣江东南岸,紧邻江中紫金城商业中心的某哥特式建筑楼盘中辟出一片空地,建设为利玛窦广场。该广场建成于2009年。
该广场正中是一座向上斜指赣江的断桥,它隐喻历史的愿望和眺望。垂直于断桥的是一条由锈钢“巨岩”与黑色砾石路面组成的“荆棘之路”,它则隐喻着利玛窦们所经历的心灵煎熬与跋涉。两种材质的对比正如东方与西方、愿景与现实、理智与愚昧、宽容与极端、信仰与怀疑、跋涉与收获的并生及互斥。 市井之间,断桥与荆棘之路犹如一个巨大的十字架。
在利玛窦广场项目被搁浅过程中,江西社会科学院为此专门召开了著名专家与学者会议,向政府提交了关于在南昌兴建利玛窦广场的专家研讨结果报告,从利玛窦在南昌历史中的重要意义、对于南昌形象建设的现实意义等方面阐述了兴建该广场的必要性、可行性做了结论给了政府。该报告举例,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中华世纪坛里,三百多个中国历史人物中,就有利玛窦。
杨教授还介绍了在南昌其他地点的利玛窦形象设计。南昌西湖区西湖路是2008年南昌市第一批纳入改造的10条街巷之一,该地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乃文化名人眷顾之地,也是商贾云集之地。西湖路路面采用石材铺设,色彩古朴大方,即使是路边的窨井盖,上面也有美观的浮雕,浮雕内容包括万寿宫、滕王阁、绳金塔等。还有几十位历史名人的浮雕,其中就有利玛窦,该利玛窦形象的主要设计者是杨建葆教授。杨教授介绍,这幅手拿望远镜观察星空的利玛窦浮雕是南昌第一幅利玛窦形象浮雕。除此之外,还有在南昌七门风俗图项目中的利玛窦形象。该形象亦为杨教授设计,利玛窦依然手持天文望远镜,身旁便是万寿宫。杨教授指出,该形象的缺陷是由于隐雕的局限性,为了凸显利玛窦西方人的形象,利玛窦未穿儒服,而是着传教士服装。
最后,杨教授介绍了2015年完成的位于滕王阁的大明豫章繁盛图,是由杨教授等人设计的长28米、宽1.7米的大型砖雕,由365块青砖雕琢拼接而成,呈现20多个故事场景,其中便有利玛窦观天象的形象。杨教授曾表示,之所以用这幅壁画长卷来呈现明代时期的南昌城,是因为明朝是古时南昌最繁盛的时期,最终选择的这些人物、故事,也都是来自明朝,呈现的是南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杨教授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介绍,该利玛窦观天象:观测日全食的形象“是利玛窦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砖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