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台湾新北市讯】德国圣言会士孙志文(Arnold Sprenger)神父巧合地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大学各教授廿三年,还以他自创的外语教学法,改革了台海两岸的大学外语教学,使华人学习外语更容易。
为庆祝天主教辅仁大学在台复校五十周年,外语学院六月十五日特别举办“孙志文教授著作精选暨感恩专辑”发表会,感谢这位八十二岁神父对推动台湾高等学府外语教育改革的卓越贡献。
孙神父回想他初到台湾,发现中学生学习了英文六年,祇会文法和背诵,进入大学成了“聋哑”学子,感到震惊。于是,他创造新的教学法,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使大一学生学习外语不到半年已能写信。
孙神父六四年奉派到台湾,先学习华语,翌年开始在辅大教授德文,直到八七年被调派到北京,先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八九年发生***事件后,外籍教授被逐出大学校园,他亦离开北京师大。
两年后,他转到北京第二外语大学任教十年,二零零零年时担任北京科学院访问学者,直到去年返台重回辅大,在北京共居住了廿三年。此后,他因健康原因结束教学生涯,祇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刚到北京,看到大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德文四年后竟还不能说和写,跟当年台湾大学生一样。于是,他就把自创的教学法推广到大陆高等学府,成效很大,如今大陆和台湾的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上受益匪浅。
日文系黄翠娥教授演讲其论文《孙志文教授外语教学法之启发与传承》时,告诉六十多位辅大师生,孙神父发现台湾师生误用“把活生生整体的语言肢解后,利用文法、字汇等项目来使用”,造成学子们不敢说、不会写的现象。
获得美国乔治城大学语言学博士的孙神父主张,应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文意背景中,学习真实的语言,因为有了意见、思想、想像、感受的时候,才能创造语言项目的声音、单字、文法单元和句子。”
黄翠娥指出,孙神父主张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置于语言沟通”,而不要在解释或练习孤立的语言项目中打转。
于是,对话、故事、笑话、连环图画、谜语、唱歌、报纸广告、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制作影片、访谈、演讲和广播剧等活动,经常在辅大校园里出现;在孙神父引领下,后来两所北京大学校园也重现这种风景。
孙神父说:“学习外语必须是自愿的,刚到北京第二外语大学时,学生都是被派来学习外语的,学习兴趣不高。”他就想起辅大学生也是当年大专联考进来的,也有被迫来学习外语的学生一样。
天主教文藻外语学院校长苏其康发表《天主教大学的外语教育使命》论文时指出,天主教大学与其他大学最不同是“促进信仰和理智的对话”,于是“外语教育扮演非常吃重的角色”,例如《圣经》的研读和翻译经文等。
他强调,外语教育在本质上是“替普世教会奠下稳固的基础”,在人性层面上,它可使人际关系、社交沟通和跨国的观摩仿效进行顺利,也可延伸到文化制度的见贤思齐,促进文化沟通和观念交流。
从高雄前来的八十八岁单国玺枢机致词时指出,孙神父是外语学院创办人,奠定台湾外语的教学基础,更对台湾教育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很多建议,获得政府的嘉奖。他又发表很多外语方面的学术著作,影响巨大。
台北总教区洪山川总主教致词说,传教士和教育家各有本份,但在孙神父身上合而为一,若台湾教师都能学习传教士精神,则台湾教育问题就容易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