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内,教会团体把苦路善工连系到本地处境,让参加者设身处地去默想基督苦难,同时与受苦的基督同行,把这份悔改更新实践于生活当中。
教会团体就社会议题编写了多份苦路默想,当中更附相关灵修。
方济会伍维烈修士对本报说,「苦路把两千年前的时空连结到今天」,而基督奥体即最弱小者受迫压,象徵基督的苦难延续到今天。他又称,苦路原本应「身体力行」,非只站及跪,以行走的方式则较易体会到基督的苦楚。
有份撰写本地关社苦路的他期望信徒藉此检视社会结构上的罪恶,了解弱势受苦的原因。
而近年方济大家庭于四旬期均会在郊外举办「环保苦路」,透过方济精神,帮助参加者体现生态灵修── 一方面善用灵修传统,另一方面回应社会,间接唿应了教宗方济各的《愿祢受赞颂》通谕。
夏志诚辅理主教晋牧前撰写了《环保苦路》默想,他撰文指出,保护环境须从心灵开始,「将重视生态的意识与热心敬礼结合,在拜苦路时,敦促人悔改,与大地修和,想必是条可行之途;这本《环保苦路》就是以此心情来撰写的。但愿我们都能效法生态主保圣方济,在万物之中,辨认天主。在天主之内,怀抱众生」。
《环保苦路》指出,世界陷入严重的生态危机乃源于人们贪婪和掠夺的罪过,故此帮助参加者明认与天主修和的重要,鼓励信众爱护万物。
公开拜苦路见证信仰
面对社会挑战,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推出多份以正义和平为主题的苦路,为香港社会祈祷。
例如二○一五年当香港面对政改争议、民主进程停滞不前之际,正委会联同多个教会团体举办「民主苦路三十年」活动,把苦路简化为七处,在铜锣湾及湾仔为不同意向祈祷,包括落实一国两制和市民真正的选举权利等,从而带出对公义、和平及民主的希望。
苦路连结夫妇灵修
另外,教区婚姻与家庭牧民委员会二○ 一四年出版《苦路默想——家庭中同行》小册子,鼓励家庭默想基督的苦难,同时关心其他家庭所遭遇的挑战。小册子指出,夫妇家庭在路上共同背负十字架,面对起跌,须在主爱中学习捨弃自己,彼此宽恕,实践爱的诫命。
《家》的十四处苦路默想香港社会在离婚、家庭暴力、堕胎、亲子关系、家庭精神健康方面的冲击与挑战, 内容取自时任教宗本笃于二○一二年圣週五在罗马竞技场主持拜苦路的内容。(邓)
苦路善工体现四旬期精神
四旬期内,基督徒以斋戒、克己、更新、服务的精神和态度去准备基督的復活。传统上,教会在星期五举行拜苦路礼仪,让我们跟随耶稣基督,步武他的足迹。
本年四旬期从三月一日(圣灰礼仪日)起至四月十三日(圣週四黄昏主的晚餐前)止,但这不拘泥于四十天之数,而是把四十天斋期与准备復活庆典相连, 不但效法并纪念耶稣于旷野守斋祈祷,对抗诱惑,更是准备身心善度復活节,以纪念基督逾越死亡,光荣復活。
信徒应于四旬期认罪及悔罪,与候洗者所怀的革新及皈依精神彼此相连,使整个行动充满喜乐与希望。
拜苦路起源及意义
苦路善工仿效早期朝圣者到耶路撒冷凭弔耶稣受难之处。自初世纪开始,热心基督徒已开始往巴肋斯坦朝圣;直到十二世纪,欧洲各国教徒亦相继到圣地朝圣, 他们回家后,依照在圣地所看到的,造了不少耶稣苦难纪念亭或碑。
到了十七世纪,方济会士圣利安纳 (Leonard of Port Maurice)推广拜苦路。一七三一年,教宗格来孟十二世(Clement XII)正式确认十四处苦路,以及相关敬礼方式。为方便教徒参与善工及默想,现在绝大部份圣堂都挂有十四处苦路。
资料取自:教区礼仪委员会及教理中心网站
礼委会出版小册子 丰富四旬期灵修
教区礼仪委员会新近出版《民间热心敬礼指南——四旬期、圣周、復活期》小册子,介绍民间敬礼及礼仪,帮助信徒丰富四旬期、圣週及復活期的灵修。
小册子言精意简,以「清心寡慾」形容度四旬期的应有心态,除了告解、领圣体及守斋外,亦可透过善工体现这礼仪节日的精神:「四旬期的礼仪精神,及四旬期的热心敬礼,要相互增益。例如热心敬礼可特别鼓励在四旬期某些日子,履行一些特别的神工,或传教工作,或爱德善工。」
小册中译自教廷礼仪圣事部二○○一年的《Directory on Popular Piety and the Liturgy: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有关四旬期、圣週和復活期的部份,跟礼委会另外两本小册子《苦路与光明之路》和《主祷文——天主经》成为四旬期灵修读物。
苦路善工是得到教会当局认可的民间热心敬礼,「源于礼仪,也归于礼仪」(《礼仪宪章》13),小册子既以歷史发展脉络为根据,也把这些行动联繫到现今教会生活与礼仪,冀让信徒更能掌握相关行动的用意。而现今的「拜苦路」其实是中世纪众多苦路敬礼的综合版。(祖)
小册可于礼委会网站下载:http://www.catholic-dlc.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