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乐院院牧高豪神父:社会需要默观祈祷
(本报特稿)大屿山圣母神乐院院牧高豪神父指出,建院九十周年是会士向本地教会感恩的时刻,也提醒他们透过祈祷与灵修陪伴,帮助信徒于默观之中亲近天主。
严规熙笃会圣母神乐院四月二十二日奉献建院九十周年感恩弥撒,多位来港出席会议的熙笃会亚太区神父共祭。
高豪神父五月廿一日对本报说,隐修生活一直对教会以至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严规熙笃会隐修士每天祈祷七次,其中为香港教会以至普世教会祈祷。他说:「圣母神乐院的团体从河北转到香港,而现址于五十年代落成,我们感谢香港教会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目前严规熙笃会在港有十五位会士、在台湾则有五位,他呼吁信徒为该会的圣召祈祷,而修会亦重视向教会人士分享默观祈祷的精神。
高神父说,梵二会议再次肯定隐修的重要;而他认为灵修书籍是修道人向现代社会推广隐修及默观的媒界。「从中古教父以至近世的梅顿(Thomas Merton,又译牟顿)都发扬相关灵修思想⋯⋯(曾服务神乐院的)潘宁顿神父(M. B.Pennington)著书推广『归心祈祷』。」高豪神父目前亦会帮忙出版社审校相关书籍,而他乐见教徒受惠于这些灵修书作,更有教友著书分享灵修经验。
谈到神乐院近年的发展,高神父指圣母神乐院避静所早前完成装修重开,这是避静所一九七一年落成以来首次彻底翻新。他说退省需求甚殷,而「新装修的客房方便退省者独处,更能投入默观祈祷」。
他又感谢教徒热心服务神乐院,义务为神乐院打扫及提供医疗等服务;谈到平日生活,他指隐修士重视祈祷与劳动,虽然神乐院早就停止自行生产牛奶,但目前仍会生产少量饼干。
高神父亦留意到香港教徒的灵性需要,他指近年神乐院收到更多信徒着他们为离世亲人代祷的邀请,故此在人老口化和照顾需求增加的社会处境下,他期望帮助信徒透过祈祷面对离别与生命的不同时刻。(邓)
圣母神乐院简史
现在的大屿山圣母神乐院,原于一九二八年创于正定,是经过了万里跋涉,两次走难,九年流亡,才正式迁移大屿山,而建设起来的。
香港大屿山圣母神乐院的前身位于华北河北省正定河滩。一九四七年九月,华北变色前,隐修士逃至华南,再转往四川成都。
在大陆变色前后,六十余位修士中,只有十六位侥幸逃出。半数流亡美、加,半数流亡香港。一九五一年初,觅得无人迹的大屿山,搭木屋暂居。一九五二年年底,严规熙笃会隐修会总会长东来视查,才决定在香港大屿山成立修院。
一九五三年年底,美加修士与香港修士会合,然后才正式开发大屿山,建设修院。
河北正定的神乐院(一九二八至一九四七年)
正定教区决定成立隐修院,汪院长命名这座修院为「圣母神乐院」(The Monastery of Our Lady of Liesse(of Joy)),俗称河滩苦修会。迄至一九二八年春,工程大功告成。
选举院长
神乐院自一九二八年成立迄至一九四一年,这十四年的过程中一直如同一个婴儿,由神慰院抚养,并作为神慰院的附属修院(Annexa)。至一九四一年度发显愿的修士(有选举权的)已有十四位,再加初学生和辅理修士共有四十多位,俨然是个正常的修院了。五月卅一日,是圣神降临瞻礼望日,中国修士李博岚神父膺选院长。
迫受迫害和修院的迁移
中国内地变天,李院长决将修院迁移。在四十位发愿修士和二十多位的初学生中,除仅有八位愿与修院共存亡外,大多数都愿意他迁。一大群穿白袍黑圣衣或灰袍紫圣衣的修士们,由北平赴天津搭船到上海,再抵达重庆,旋即雇用两辆货车,转赴成都,终于十月廿五日到达了目的地——新都县属的泥巴沱。
四川成都的神乐院(一九四七至一九五○年)
大陆整个变色后,人心惶惶,修士想到渠道也只有香港20和澳门。一九四九年六月一日恰逢美国肯塔基州的熙笃会日色玛尼修院庆祝立院百周年纪念,李院长同年五月廿九日由香港飞美转法,参加熙笃会议,借此呼吁保送内地修士到海外。
流亡香港及美加(一九五○至一九五三年)
李院长先在新界沙田及青山,继而到大屿山的大澳、石壁、梅窝等处勘地,可惜不是地价昴贵,便是交通不便,未能成功。终于一九五○年约十月找到修院现今所在地——大水坑。经耶稣会赖神父和港督葛亮洪的斡旋,仅四月余,政府当局便批下七十三英亩土地为建修院,李院长为修院所在地命名熙笃源。建立修院既见端倪,李院长便通信大陆四散的修士,召他们各自来港。
神乐院正式迁移大屿山(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九日)
既决意在香港复兴神乐院,李院长在二次赴美之前,已计划建造一所牛舍。该牛舍如期于一九五三年春落成。翌年春二月十九日四旬期第一主日,特请熙笃总长举行降福圣堂典礼。是日港督葛亮洪伉俪出席,为便利港九人士前来参礼,特租赁油麻地客轮七艘,搭载善男信女约二千五百余人,热闹空前。
稳定修院经济
大屿山建立修院之始,中外的友好纷纷建议生产之道,李院长主张养牛。当时安老院修女日多达(Gertrude)请求友人捐牛;不久便由九龙牛池湾圣犹达牛场购到牝牛二头牡牛一头,此后陆续增加,至一九五七年由澳大利亚买到十五头选种牛后,牛场已粗具规模。配合牛奶设备及牧草等,牛奶场至此已进入正轨,多年的计划已告实现。
结论
神乐院在院长领导下,自一九五一年搭木屋起至一九六二年最后一座大厦竣工,在艰苦经营下,克服了层层难关,步步向前迈进;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即是在修院中依旧能按圣本笃的规矩度他们的隐修生活。
•数据取自:严规熙笃隐修会台湾水里万福圣母院网站trappist.catholic.org.tw
|